以数字科技助力供应链金融 带动河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强调要推进供应链创新,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供应链。应聚焦金融科技在供应链中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高效整合各类资源和要素,探索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模式,提升产业集成和协作水平,打造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以供应链金融为载体带动实施普惠金融、推动智能化协作的智慧供应链体系。

一、发展现状

调研表明,河北很多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因为融资规模小而不被银行重视,但总体产业规模大,大部分融资渠道不通畅,民间拆借普遍存在,融资成本普遍较高。疫情期间,中小企业自身信用濒临透支与生产恢复的未知,导致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更为谨慎。供应链金融作为银行紧密服务实体经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种重要的对公业务形态,在国内虽然已起步多年,但并未达到政府、监管、行业、企业等多方预期。银行布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绝大多数银行还在用传统信贷的逻辑来做供应链金融的业务,致使业务进展缓慢。

二、存在问题

一是传统体系制约。多数银行仍然以抵押为主要风险控制手段,以企业信审体系来评估风险,而非基于供应链贸易自偿性、依托产业链条管理风险来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综合融资服务。

二是产品形态落后。传统流贷产品不适配供应链场景,融资放款与贸易背景不关联,名为供应链实为纯贷款,产品无实质变化。

三是风控能力不足。面对供应链复杂场景,无法深入了解交易全流程,缺少全面风控体系,无法构建资金闭环,不能匹配供应链关键环节。

四是非标需求频繁。现阶段银行的业务体系及管理机制以标准产品为基础,缺乏非标业务应对能力。

五是区域覆盖不足。有些银行网点能力只能覆盖部分地区,缺乏跨地区协作机制,难以满足供应链企业全面资金管理要求。

六是科技能力不足。供应链金融操作手续多、流程长、频率高、金额小,部分银行没有足够科技实力来进行低成本的客户尽调、业务处理、风控审查及多方协同,导致操作成本及风险居高不下。

三、相关建议

(一)大数据促进精准营销。利用大数据,对客户交易信息做分析与挖掘,依托大数据客户画像及互联网线上认证,实现无人工干预的金融极致体验,为客户提供采购资金支持。通过大数据的运用,提高对数量大、单体小、信用弱的小微企业的快速评估,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及风控措施。

(二)区块链营造可信环境。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实现多来源、多维度的数据校验,让链条上相关数据实现跨机构校验,通过密码机制实现数据安全保护。提交的电子数据,通过电子签名、可信时间戳、哈希值校验等证据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术手段或者通过电子取证存证平台认证,证明其真实性,在不同维度提升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基本要求,即贸易背景真实性。

(三)物联网保障交易真实性。利用物联网与其他技术结合,有效解决供应链金融的获客、控货、风控问题。金融机构可以与物联网技术应用较为成熟的监管仓强强联合,从质押物实时、动态的管控入手,通过大幅提升对交易环节的监控,提升货物处置的及时性、有效性,介入紧密结合仓储的重点垂直行业、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

(四)人工智能管控风险。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多样技术的综合应用,帮助传统加工制造业实现定制化柔性生产线、敏捷生产、零成品库存、生产过程实时可视化呈现。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获客环节,快速判断客户类型、场景,为客户推荐合适的产品和服务;在审批面谈环节,根据客户表情、情绪、声调、语义综合判读客户所提供的资料的真实性概率;在风控环节,通过处理与风险相关的数据,综合判读未来可能出现风险的概率与环节,及时做出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