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庄评剧团



唐山市开平区于家庄评剧团,自1948年唐山解放,至1976年大地震,整整经历了28个春秋。该团的演员从5、6个人,发展到30多人,剧目从传统到现代,前前后后演出了千余场,足迹遍及开平、唐山、东矿等地,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颂扬社会主义建设和歌颂新人新事儿,繁荣城镇和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赞颂。

提起于家庄评剧团,凡是知情者都会伸出大拇指,交口称赞共产党员、团长兼导演于志会,若是没有他的精心培育和热心组织,于家庄评剧团是不会办得热火朝天的。

于志会,1917年生人,贫苦家庭出身,十几岁便出外当童工。1937年春,在开滦唐家庄矿天桥做工的于志会,由于天资聪慧,又极为酷爱戏剧,于是他便利用工余时间,到工人俱乐部拜师学艺,如醉如痴地学唱京剧和评剧,以及武场的司鼓等。为了追求戏剧艺术的真谛,掌握评剧、京剧艺术技巧,他先后拜邓保舫、张耀文、张殿楼(著名评剧艺人水连珠的丈夫)、李荣春,以及会双手写字的赵小舫等人为师,所以他的进步相当快,很快便可登台演戏。1938年冀东工人大暴动时,于志会还曾随师傅邓保舫等人,为配合开滦矿工大罢工,宣传群众,鼓舞斗志,扩大影响,到鲁家峪演出过四天。通过几年的苦练基本功,于志会终于脱颖而出,不仅学会了京剧、评剧的生、旦、净、末、丑等行当的演唱技巧,并熟练地掌握了武场的司鼓、板、锣、钹等乐器,成为当时工人俱乐部的“顶梁柱”。

1945年,日本鬼子无条件投降后,于志会对蒋介石打内战十分不满,于是他弃工务农,回到了原籍。

1946年秋回到于家庄村后,时任村长的于廷秀(化名小林子,中共地下党员),主动伸出了热情之手,为他安排了住处。从此,于志会便积极地投入到革命工作之中,努力反蒋抗战,积极支援前线,并当上了青年队队长,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努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1948年12月12日,唐山解放后,于志会和于廷秀等于家庄村的人民群众,为配合人民子弟兵解放天津和北平(京),又做了大量的支前工作。同时,开始用文艺形式(如评剧、秧歌、说唱、霸王鞭等)“支前”,为民工和百姓群众演出,达到了宣传、发动、调动群众积极性的目的,使之全村人做到“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全力以赴,支援前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也就是唐山一带,正在轰轰烈烈搞“土改”后的1949年9月16日,于志会经于廷秀和组织部陈秀清同志的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党务工作在人民群众中公开,于志会便担任了解放后该村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从此,于志会的工作更为积极主动,他如鱼得水,更加认真为党为村民努力工作。

在乡亲们的支持下,于志会终于操办起于家庄评剧团,并主动担任团长兼导演。当时,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剧团里是没有女演员的,只有于志会、于福万、于禄万、于万山、于振华、于允斋等几位演员。演出时,这些演员轮流出场,或扮男或扮女,有时一场戏,一个演员要扮几个角色,就像如今东北二人转似的,不过得扮一个角色换一下服装或化下简妆罢了,相当费时费力。然而,就是这么几个人的评剧团,也为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宣传群众,鼓舞群众,调动群众积极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出了力,演出了不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戏、好节目。

1950年以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于家庄评剧团开始壮大,并有好几位女同志冲开封建的枷锁,积极地加入到评剧团,参加了演出。她们有于志玲、于广兰、董翠珍、刘翠琴、于秀静、于佩珍、于国琴、崔玉珍、王翠萍、于秀珍等。与此同时,还有于庆绵、尚春海、于耀宗、张继英、刘恩祥、尚春国、于景林、于廷连、于从福、于广顺、于允芝等男同志,也加入到该团参加演出。在这个时期,于家庄评剧团除继续演出传统剧目《三节烈》、《夜宿花亭》、《六月雪》(別称《窦娥冤》)、《玉环记》、《打狗劝夫》、《小姑贤》外,还配合《婚姻法》、抗美援朝、公私合营、合作化、社会主义建设等,演出了《入社好》、《小女婿》、《刘巧儿》、《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新剧目。同时,在节假日或农闲季节,还演出不少短小精悍的文艺节目,作为“帽戏”。

到了1960年后,原有的女演员大都出嫁当了媳妇。于是,为了给剧团补充人员,还先后吸收了于素茹、于月娥、于桂芝、于瑞君、刘翠芬、于淑贤、宋荣花等青年女演员,以及于作永、李庆元、于希谦、王福东等男演员。这些演员大都有高小以上文化,悟性强,戏学得快,且演得也不错。他们除了坚持演传统的《茶瓶计》、《三节烈》等十余出戏外,还坚持贯彻党的“双百”方针,推陈出新,根据形势要求,先后自编自演了《送子参军》、《和睦家庭》等新的剧目。据于志会回忆,该团1962年由本村青年尚春富撰写执笔,自编自演的评剧《送子参军》,在开平剧场参加全区戏剧调演中,还荣获了演出和创作奖哩!1966年“文革”开始后,于家庄评剧团还演出过《红灯记》、《血泪仇》等新剧目和表演唱、歌曲、双簧、曲艺等大量的文艺节目,直到1976年7月28日,唐山特大地震,好多演员遇难或震伤,使评剧团大伤了元气……

后来,于家庄评剧团虽多次重组,但因种种原因,特别是1995年农历四月初一,村党支部老书记、老团长、老导演于志会,因染疾病重谢世后,于家庄评剧团终于停演并解散……

如今,在《开平区志》只留下了《于家庄评剧团》的记载。

回忆起于家庄评剧团,从建团近三十年来的演出足迹来看,他们不仅先后到唐山交大慰问教职员工和学生,到东窑三合义、大和陶瓷厂庆祝公私合营,到古冶矾土矿祝贺俱乐部剪彩,到古冶机务段和铁路工人一块儿过年,到新村郑家庄慰问解放军,到开滦荆各庄矿和后屯石矿慰问工人……而且,除坚持逢年过节在本村演出外,还先后多次到开平、大戴庄、刘官屯、茅草营、后屯、荆各庄、栗园、新村、郑庄子、安各庄等十几个村、镇(乡),为农民兄弟义务演出。当然,也多次到开平影剧院、后屯石矿俱乐部等地演出,以及参加市、区的汇(调)演演出。

通过于家庄评剧团多年演出实践,也为该团造就和培育出了不少的优秀演员,如青衣董翠珍,小生于庆绵,女小生于瑞君,彩旦于月娥,以及花脸于耀宗、尚春海等,他们无论到哪个地方演出,观众们都把他们称之为“专业团的”,可见这些演员在严师指导下,演出技艺水平相当不低了,所以售票时几乎场场暴

上世纪五十年代,于家庄评剧团在唐山交通大学,演出《玉环记》时,一连演出三场,不但场场爆满座无虚席,而且他们还预约、抽空再去加演。又如,一次在后屯村演出时,正巧赶上该村有户老人谢世。演出还没开台,在这家劳忙的人,却都悄悄溜走看戏去了。甚至,连花钱雇来的吹鼓手,一听说是于家庄评剧团演出《玉环记》,他们情愿不挣工钱而放下喇叭,偷着看戏去了。这件事儿被剧团团长知道后,为了不影响这家办白事,只好停了这场演出。谁知,一停演不要紧,却把后屯村及附近的前、后陡河,以及鼓楼庄、马家沟、冶里等村的群众百姓给气坏了,他们纷纷找到剧团进行围攻,要讨个说法,甚至有人气呼呼地扣住时任该团负责人张瑞庭当人质,说:“如果这家办完白事,明天你们团不为我们补场、加演,并继续演出的话,我们决不放人!”无奈,于家庄评剧团团长,只好对乡亲们又是说好话,又是道歉,并表示:一定在这家办完白事后,第二天去继续演出。此事才算作罢。次日,于家庄评剧团如约演完《玉环记》后,又于第三天奉献了一场《王定保借当》剧目,才算圆圆满满地平息了这场“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