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报讯(记者江汉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对如何实现双循环的格局,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范社岭作了进一步的思考。他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与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带来的多重压力,我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对我们的经济优势和供需结构的再定位,而产业链和供应链是链接双循环的纽带,是推动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力量。
范社岭在分析产业链与制造业现在的短板时说,我国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然而产品附加值与产业经济效率双低。高端制造业的核心部件大多数依赖进口,在产出效率、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全局来看,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问题。产业链通而不畅,难以支撑制造业协同转型升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导致我国市场端上游产业链供给短缺,下游产业链需求不足。
对如何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及制造业协同转型升级,范社岭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畅通人才培育通道、吸收数字经济成果。一是在东部地区着重培养一批精尖人才,借力发展新兴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保障创新要素与技术要素供给,为稳定产业链,提升其水平现代化与制造业协同升级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在中西部地区大力引进人才,疏通区域间人力资源流动关键接口,对劳动力市场制定规范性准则,集结外部和内部力量主攻人才不足问题,同时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引导和调控,激励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产、学、研有效结合。
(二)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机融合。通过创新链融合增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将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统筹联动,以链式融合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创新话语权。通过资金链融合增强产业链专业化水平。利用投资大数据平台,对产业链的上下游的资金流动进行“牵线搭桥”,为制造业升级补充流动资金,积极推进组织、业态、模式、市场、服务等的突破式创新。通过政策链融合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培育政策+产业融合新模式,规划引导特色产业发展,保障制造业企业在优惠政策下拓展定向研发、咨询设计、系统集成、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领域,提升产业链稳定性。
(三)构建协同、高效、集约的产业链集群。一是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域立足资源禀赋、聚焦主导产业、壮大特色优势,打造一批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的区域性产业链集群,形成既水平分工又垂直整合的分工模式。二是深化“补链”、“强链”。对内加快推进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拓展线上线下新应用,激发潜在消费活力,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加快运转。三是提升产业链竞争优势。对外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分量和份额。
(四)各地区确立制造业协同升级目标、明确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制造业基础雄厚地区提升和拓展产业转型能力和方向。从产业转型上加大力度的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确立产业转型目标,协调好各地区新兴制战略性造业发展方向,避免恶性竞争,全力提升和拓展产业转型能力和方向;制造业基础薄弱地区产业承接与科技成果转化迈向新台阶。其他地区做好产业承接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各地区分配好供应链上下游的位置,做到区域合作共赢,实现“非零和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