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服务是指在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和旅游、体育等社会领域,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依靠多元化主体提供服务的活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社会服务与盈利性商业服务有本质区别,它是福利性质的服务。
民主党派的社会服务是民主党派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从事的为社会和公众提供的各项实践活动。它是民主党派履行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派成员了解国情民情、关注国计民生,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是参政党服务社会、增加社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党派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凝聚会员、促进共识的重要抓手。
民建在开展社会服务的工作中历来注重坚持、发展并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认真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截至2020年6月底,全会共有会员204035人,经济界会员占77.2%,企业界会员占63%,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占15.9%。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阶段和新机遇,民建应当发挥密切联系经济界的优势,激发会员企业参与意识,发挥企业行业优势,多方位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提升企业社会影响力,在参与乡村产业发展中提升企业知名度,在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中实现企业社会价值。
一、乡村振兴为构建新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内循环带来重大机遇
一是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意义。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好形势下,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2019年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倍差仍分别高达2.64和2.11,2020年城乡收入差距虽然有所缩小,但仍达2.56。目前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只有6万多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万亿)的比重不到15%。如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保障,把农村的6万亿消费品零售额增加扩容到10亿、20亿,今后的内需潜力后劲不言而喻。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将促进深耕挖掘乡村这一潜在的巨大消费投资市场,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稳定增长的重要着力点。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居民对绿色优质农产品、乡村休闲旅游等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促进深度开发乡村生态涵养、体验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以及城乡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格局。
三是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实现乡村高质量供给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大机遇。从产业发展角度,要推进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拓展农业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进产业特色化、品牌化、绿色化、融合化,为企业发现新机遇、新方向和新视角提供新舞台;从市场投资角度,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是县域,通过县域进行操作和布局,强化县城的综合服务能力,为企业探寻投资新商机、发展新空间提供关键节点;从社会责任角度,企业也必须承担全面振兴乡村的社会责任、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担当,在扩大企业社会影响力的同时,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二、乡村振兴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村庄人口老龄化程度深且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性别比失衡情况普遍。农村老龄化形势严峻。各地村庄中59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比重均超过10%的老龄化社会标准线,其中尤以东北(29.8%)、华北(23.1%)地区农村老龄化程度最深。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样本村中拥有高中学历的劳动力占比超过20%的分别是华东(23.6%)、华北(23.4%)、华南(23.3%)、东北(20.3%),最低的是西南地区(14.0%)。村内人口性别不平衡情况普遍存在,男女比例为1.13:1,各区域农村男性人数均多于女性人数。
二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模有限,自身品牌比重较低。西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特色产业以特色养殖为主,村均养殖牲畜数量,远超其他各区。水面养殖以华北、华南、华中地区为主,但村均户数较少。在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村中,拥有品牌的比重较低。
三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有的认为,山田都分光了,搞集体经济没有必要。有的认为,集体经济搞起来就要平均分配,分配不均就会有矛盾,不如不搞。有的认为,现在农村生态环境要保护,山不能动,田不能动,又办不了企业,集体经济的产业到底要搞什么?有的认为,农村现在缺人才,没有几个懂经营的人,留在家里的人能守住田土、保护好环境就很不容易了。有的甚至认为,当今市场环境下不少国有企业经营都难,村集体经济则更难发展。
三、发挥民建密切联系经济界的特色优势,帮扶和发展并行,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企业价值
一要发挥企业行业优势,挖掘乡村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乡村产业发展不局限于传统种植业,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总要求下,应利用乡村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产业的兴旺发展离不开企业等市场主体,未来要进一步激发私营企业的积极性;支持农户个体以及相应的企业从事乡村特色产业经营,并在产业规划、信息供给、规模做大、市场做强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发挥其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作用。
二要坚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稳步实现企业多元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要保证产品供给,必须持续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这是最基本的功能;要构建生态屏障,必须发挥农业生态服务功能,使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成为美丽中国的“生态屏障”;要做好文化传承,要挖掘农耕文明,复兴乡土民俗,留住乡愁记忆;要抓好城乡融合发展,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三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多措施培育和引进乡村振兴人才。会员企业要重视乡村“人”的发展,支持参与乡村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提高乡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建立创业示范孵化基地,引导和搭建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入乡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平台;积极培育乡村三农带头人和职业农民,为其提供必要的项目、资金、人力培训等,提高三农带头人的致富经验和资源的获得及利用能力;鼓励农村劳动力务农人数比重大的地区继续发展农业生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倾向高的地区促进农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经营和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四要抓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契机,引导会员企业多形式参与,实现企业和农村集体共赢。以邯郸为例,创新推进“乡村集体经济+”,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规模的同时,提升了企业自身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龙头企业”模式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本地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社开展深度合作,共建生产基地,并组织农民到企业或合作社从事季节性务工。曲周县依托晨光生物公司打造育苗产业示范区,霍庄、小河道、赵庄等10个村以资金入股的形式参与建立了日光温室大棚联建项目,村级集体经济均达到5万元以上。“+微工厂”模式是利用上级扶持资金,结合本地优势,寻找市场空间,创建小微企业,解决村民就业,增加村集体收入。广平县广平镇南苏庄村以扶贫微工厂补贴资金30万元和土地入股,投资建成树脂瓦厂,每年村集体保底分红10万元。“+旅游”模式是指鼓励有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优势的村组织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创意农业等产业。峰峰矿区以太行跃峰渠景观大道为线,串联起北响堂、响堂水镇、响堂生态谷、药王谷、山底地道、张家楼艺术公社、西固义休闲垂钓园等景点,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休憩休闲、健康养生等服务产业。会员企业应发挥自身行业和产品优势,找准契入点,使企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高质量推进同频共振。
五要突出供给侧改革,对标国际标准,为实现高质量内循环提供有效供给。会员企业要对标国际标准,参照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助力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和农业品牌保护。利用地方农产品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特点,引导企业与农户等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共创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结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引导企业参与建设、完善、提升初加工、主食加工、综合利用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设施设备,鼓励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方式延伸农产品深度加工产业链,让农户同步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