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武义青:把握机遇,实现“换道超车”


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武义青-1.jpg

 

记者: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意味着在未来我们有了更严格的生态环境约束,为什么要明确这一目标?

武义青:对气候安全的关注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应有之义。碳中和已成为一场涉及人类共同命运的全球行动,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议题。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彰显了我国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定力和积极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担当。

 

记者: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河北来说意味着什么?

武义青:由于资源禀赋和历史原因,河北长期以来形成了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结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强度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度推进环境污染治理,持续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省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历史性新变化。

但要看到,由于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油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污染物排放仍处于高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我们必须确立更为积极的节能降碳目标,以更大的决心与魄力、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行动,克服传统发展方式的惯性和路径依赖,切实让整个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朝着设定的绿色减碳目标迈进。

 

记者: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在治理污染方面投入更大力量?

武义青: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但减污和降碳并不属于同一过程。长期以来,我们倾向于单独的污染排放管控,使得很多减排方案锁定在相对低效的末端治理策略上。末端治理模式尽管达到了减少常规污染物排放的目的,却往往会增加能耗并产生进一步的高碳锁定。

所以要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将具有长期性和全局性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具有短期性和局地性的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标相统一,利用温室气体减排与空气污染物减排在技术上的协同效应,使减污与降碳同时同步进行,实现绿色发展与低碳发展的同频共振、耦合协同。

 

记者:双碳目标带来一种压力,同时是否也意味着相关机遇?

武义青: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在重塑国内外分工格局、形成新的竞争维度和产业标准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发展空间。我们要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切入口和优化升级的新机遇,将减排的压力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动力,努力在低碳转型变革的竞争格局中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实现“换道超车”。

 

记者:对于各地来说,具体怎么去实现?

武义青:我省各地发展条件差异较大,应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达峰。雄安新区已先行开展低碳城市、无废城市建设,发挥其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张承地区作为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应以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引领,更好地发挥生态功能,有效提升气候应对能力和生物固碳能力。

从全省范围来看,可以选择条件成熟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生态功能区、工矿区、城镇等,组织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通过产业、能源、交通、建筑、消费、生态等多领域技术措施的集成应用,以及政策制度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实践,实现碳中和与污染物减排协同。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倒逼,会带动工业革命以来技术结构、产业结构乃至整个发展方式的全局性、系统性重大变革。这要求我们坚持系统思维、系统观念,打破各种壁垒和藩篱,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全方位转型。要遵循国家层面的规划部署,尽快制定和完善省市级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对减污降碳和协同增效统一谋划、一体推进、一体考核。

 

采访/河北日报记者 袁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