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7月1日上午,我全程认真观看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鼓舞人心、振奋人心、凝聚人心,为我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方向。下面结合我的工作实践,谈几点个人心得体会。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回顾百年历程,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围绕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最伟大的梦想,伟大的中国共产党100年来取得了“四个伟大成就”:一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二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三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四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四个伟大成就”让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勇于向世界做出“四个庄严宣告”:一是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二是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三是向世界庄严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四是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二、要深刻把握“九个必须”宝贵经验,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纵观百年党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正确地认识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不同的矛盾,并采取不同之策略。我们要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人民,应当民主;对于敌人,则应专政,并战而胜之。要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警惕新形式的文化入侵和和平演变,要宣传正确的唯物史观,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将斗争精神和斗争策略有机融合起来,攻坚克难。

三、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力量,切实履行参政党职能

这100年,既是一个政党艰苦奋斗的100年,更是一个民族走向振兴的100年,是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富裕、民族全面振兴不懈奋斗的100年。我们要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力量,切实履行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成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协商职能。作为一名民建会员和政协委员,我将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政协的平台作用。围绕议政性协商、对口协商、专题协商、界别协商等多种协商方式,积极探索建立协商议政质量评价工作办法,解决协商“建议止于批示”“成果止于报送”的履职模式,积极推动一些高质量协商议政成果的转化落实。

二是围绕中心工作不断提高建言献策质量。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民生热点等重点任务履职尽责,努力做到调研精心精细、建言有理有据、对策可行可用。在建言献策中,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作为建言资政的灵魂体现在每一条意见建议中,贯穿履职工作的始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三是深入践行履职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住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具体问题,汇聚各方面真知灼见,切实做到听民声、解民意、聚民心。在履职过程中及时反映社情民意,表达合理诉求,助力党委、政府决策更加科学,更加民主。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百年党史铸就丰功伟绩,目标宏伟必须万众一心。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继承先辈遗志、书写奋进篇章,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