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初秋,塞罕坝林海苍郁,繁花锦绣。
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登临月亮山、放步尚海纪念林,察看林木长势,胜览自然风貌,与三代职工代表共话林场沧桑巨变。松涛澎湃,雄风入怀,总书记动情地说:“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你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塞罕坝,一枚镶嵌在燕赵之北的绿色宝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中绽放夺目光彩。2016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语重心长地指出:“河北北部的围场,早年树海茫茫、水草丰美,但从同治年间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几乎荡然无存,出现了几十万亩的荒山秃岭。这些深刻教训,我们一定要认真吸取。”时隔一年,总书记又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批示:“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从“深刻教训”到“生动范例”,由荒山秃岭到林海郁郁,塞罕坝人以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以精卫填海的决心和驰而不息的毅力,用汗水与热血铸就了人间奇迹。
时光穿越到清代,这里山水秀美、鸟兽成群,是皇家巡视习武,行围狩猎的木兰围场。但风雨飘摇的清王朝为了弥补国库亏空开围放垦……塞罕坝失去了绿色,不再有彩色,草木褪去,沙随风至,美丽的天堂从此变成了“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人间炼狱。
“一年青,两年黄,三年见阎王。”是对当时植树的写照,国外专家直接对此地植树判了“死刑”。也许是砍伐者的粗心,一棵神奇的落叶松竟逃过一劫,当地人称为“镇风神树”。新中国林业专家在考察荒芜的塞罕坝时发现了这棵年逾200岁的“功勋树”,成为“塞罕坝能种树”的希望之源。就是这棵奇树,让新中国的绿化天使坚定了绿化塞罕坝的信心。今天有一棵松,明天就会有亿万棵松。这棵傲立的奇树让塞罕坝人看到了希望,一场惊天动地的英雄之旅就此启程。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队伍由小变大,方式由人工变机械,方法由经验到科学。越来越多的人响应国家号召,为了治理荒漠而放弃城市安逸的生活。从举家入林的王尚海,到背井离乡的张启恩,从青春无悔的“六女上坝”,到守望信念的九座“望海楼”,生活枯燥、单调的塞罕坝人好像就是那棵任凭风沙寒冷折磨依然咬定青山不放的落叶松。雪岭岑寂,他们伏冰卧雪在冻土荒原上育苗催芽;霜枕难眠,他们在四面漏风的窝棚里研讨绿化;天灾地变,“雨凇”、干旱频频来袭,一次次摧残似在以古语警示“地不得时,草木不生”,但他们坚信人可造“地时”,屡败更坚贞不屈,更坚定绿化必成的信念!
马蹄坑大会战,516亩幼苗唱响塞罕坝,“活了!”欢喜声惊醒了荒秃秃的大山,一幅万顷林海画作就此徐徐开卷,一棵树繁衍成百万亩林海,荒漠沙海变成绿水青山。山河为证,林海即名,密密匝匝的翠绿是一首青春之歌,诉说着每一段青春都历尽风霜,每一株生命都来之不易。59年,将沙漠变成绿洲,英雄的塞罕坝人以苦为乐、九转功成;115万亩,三代林场建设者前赴后继,给塞罕坝披上绿色时装,使“美丽的高岭”实如其名。
茫茫林海缄默无言,却以那醉人的绿撑起一片新天,成为一座不朽的“精神高地”。
塞罕坝是绿色的。墨绿的油松、碧绿的樟子松、嫩绿的白桦、翠绿的云杉、茸绿的草原,苍松翠柏随山势起伏,山风来时,碧海潮生。一抹抹生机盎然的“中国绿”筑成了守卫京津的绿色长城。
塞罕坝是红色的。林场人听从党的召唤,响应国家号召,代代相承,久久为功,忠于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不负“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历史重托,以红色青春耕耘荒漠,用丹心赤血浇灌林草,谱写了一支战沙傲霜的红色赞歌。
塞罕坝是彩色的,天蓝、水碧、山青,云朵或洁白如棉、或红彤如火,五彩的地毯绣满鲜红的野百合、或淡紫的野菊、或紫色的铜罗……塞罕坝好像调色板:春天万物复苏,柳绿花红;夏日姹紫嫣红,鸟叫蛙鸣;秋来层林尽染,溢金流丹;冬至银装素裹,玉树冰山。面对此情此景,你不得不感叹:绿水青山真的是金山银山!
塞罕坝更是特色的。塞罕坝巨变,得益于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得益于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得益于根植于中国大地的优良传统和精神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信心胜于黄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无论何时何地,中国精神坚不可摧,永不褪色!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理念,按照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塞罕坝人再接再厉,又开启了新的征程。百万亩已成为新的起点,肩负新的使命、开启新的创业、实现新的发展、创造新的奇迹。更多的青春会在此奋斗,化为那一望无际醉人的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