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刘效来,1944年生人,是民建唐山市委开平区工委退休支部的一名老会员。我向各位汇报的题目是:学党史,铭初心,不断夯实我的人生路。
蹉跎岁月磨砺与实践,使我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学党史,铭初心,读会史,干劲足,人生路上不迷途,才能不断夯实自己的人生路。
下面,我向各位作三个方面的汇报:
一、坚持学党史,铭初心,让自己保持清醒头脑。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按照民建市委的工作安排,开平区工委深入开展了“学习中共党史 携手开创新局”主题活动。组织了“七一”讲话学习座谈、赴重庆开展会章会史主题教育、印发《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学习资料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我受到了思想的洗礼,作为一名老会员,我始终牢记合作初心,把学习看书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年轻时,《毛泽东选集》是我反复翻阅的书籍,《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一卷第181页所写的一句话:“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至今仍是我笔耕不辍的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努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总书记讲:“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摘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底蕴》一文)也深深地影响着我。《民建史话》一书中阐述了民建人的“初心、使命”:“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努力发展“各种有利国家之事业”。这是作为民建会员应该秉承的初心和使命,我也一直牢记心中。
一直以来,我不但坚持收听新闻联播,而且还钻研《共产党史》《民建会史》等书籍;为了更好地读书读报,充实学习资料,自费订阅了《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河北农民报》《唐山晚报》等报纸,并悉心书写读书笔记、随笔等。目前,包括“头条”在内的笔记,已经写完九册,四万余字。
二、明确目标,牢记初心跟党走,不待扬鞭,自我加压作贡献。
我从1962年开始动笔业余创作,特别是加入民建组织后,我有了更广阔的学习平台。通过读书学习,我终于明确了新时期“奋斗目标”,不待扬鞭,积极发挥我“爬格子”的业余爱好,开始了新的创作路程。文史材料是创作的源泉,随着时间的流逝,文史材料的保存迫在眉睫,一有空闲,我就开始整理,并分门别类。建党百年,党史学习和党史材料整理是我今年重点关注的内容,包括日寇侵华时期在唐山抓掳赴日劳工及其家属的口述记录以及“抗战”时“堡垒户”的采访记录,整理完成后,先后完成了《红色地下尖兵刘得和》《堡垒户蒋贵其人其事》《井下脱险》《马家沟中学的革命文化活动》等文章,并在河北民建网站等报刊媒体刊登。
三、履职奉献,落实主题活动要求,在凝聚共识中不懈努力。
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作为一名民建会员,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唐山、热爱唐山,从内心认同唐山文化,展现文化自信。我认为:深入挖掘唐山的文化资源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主要从“三枝花”文遗材料及唐山民俗、民风、风土、名胜、传说等材料入手,先后写出了《赞美家乡-唐山北湖》《情系曹妃甸》《凤山》《康王的故事与传说》等文章,被《唐山文学》《唐山劳动日报》《唐山电视报》等刊登,我还自费出版了《唐山俏皮话》《节振国和他的战友们》《唐山北湖畔》等图书六册。3月5日,我被开平区党委宣传部、区文联和区文旅局聘为“开平区民俗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我还加入了唐山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使命在肩,更觉责任重大,继续笔耕不辍,发挥余热,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老当益壮情满怀。虽然我已工作退休,但民建会员身份永不退休。今后,我还将一如既往地用我的笔,继续书写唐山的故事,书写民建的风采,用先进的文化感染人、激励人,为唐山早日实现“三个努力建成”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