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培育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


1.jpg


2.jpg

秦皇岛市北戴河区英才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站内,老人们正欢快地排练新学习的腰鼓舞。(本报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 师 源摄

 
老有所养,是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预计“十四五”时期这一数字突破3亿,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养老”面临更多现实考验。 
如何让老年人安度幸福晚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系列安排。 
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认为,应着眼于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推进医养结合,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努力满足亿万家庭的养老期待。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多样化需求
 
“目前,全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481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19.85%以上,高于国家1.15个百分点。”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莲池区东方家园原社区党总支书记袁红梅多年来一直关注养老事业发展问题,这组数据让她感受到了发展养老事业的紧迫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 
如何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袁红梅代表认为,应强化各层次养老服务的协调性,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她发现,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结构和健康状况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存在较大差异——能自理的老人一般选择居家养老,或去社区解决吃饭、医疗、娱乐等需求;失能程度加重的老人,则需专业机构照护。 
她建议,要让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更好发挥各自优势、功能互补,织牢织密养老服务网络,健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要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北省委专职副主委范社岭对此十分认同。他认为,要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仅靠政府是不够的。必须积极引导、支持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领域,用“市场之手”来解决市场的问题。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从现实层面看,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还存在前期投入过高、资金紧缺、运营乏力等问题,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 
对此,范社岭委员建议,一方面国家应在税收、金融等方面对进入养老产业的社会资本给予支持。比如,根据相关规定,对养老院类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免征营业税,对各类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免征自用房产、土地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另一方面应在全社会倡导“爱老敬老助老”活动,鼓励企业及各种基金捐助养老事业,鼓励学校学生等去养老单位做公益,形成浓厚的尊爱氛围。
 
积极推进医养结合,为“带病养老”增便利
 
如何提高患病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医养结合是个好办法。 
“医养结合的优势在于整合了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可为老年人提供持续性的康养服务。”全国人大代表、沧州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温秀玲一直关注医养结合问题,今年她提出推动医养结合向全周期、多样化医养融合模式发展等方面的建议,希望医养结合惠及更多老年人。 
温秀玲代表介绍,这两年,在她的大力倡导之下,沧州市中心医院承接的医养结合项目,已经覆盖了多层级养老机构,同时不断向社区延伸,可为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 
“希望我们探索的医养结合模式,能在更多的公立医院推广开来,让老年人在养老中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温秀玲代表建议,在政策上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将家庭病房纳入医保报销项目,方便老年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也能减少老年人往返医院的不便。” 
和城市相比,农村养老水平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 
农村老人的养老和就医问题也一直是全国人大代表、邯郸市广平县后南堡村乡村医生刘贵芳关心的课题。2013年,她和丈夫拿出全部积蓄,多方筹资建起了一座集养老、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公益性养老院。 
“经过几年的发展,医养结合给城市老人们带来了实惠,特别是住在城市养老机构的老人,除享受养老服务外,还享受医疗等一系列服务,老人就医方便多了,看病还能报销。”刘贵芳代表介绍,“但是,农村养老、特别是农村医养结合养老发展明显滞后,城乡医养结合不平衡态势较为明显。” 
对此,刘贵芳代表建议,要把农村医养融合工程纳入上级专项资金支持,支持农村养老事业发展,使农村老人享受更优更好的养老服务。同时,强化医养结合,组织协调,统筹使用医、养资金,加快医养事业发展步伐。 
“钱随事走,事随人走。”刘贵芳代表建议,应把医养融合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畅通资金通道,逐步推进一镇一医养融合养老机构建设,让更多农村老人真正享受到医养结合带来的“红利”。
 
补齐养老人才缺口,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数据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人,而持证养老护理员仅30余万人。按照1∶5的平均护理配比,人才缺口达780万人,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未来缺口可能更大。 
专业养老人才严重不足,制约着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杨震生深有体会。他介绍,在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的背景下,社会对居家照料、上门服务、专业养老服务的需求呈日益上升趋势。此外,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技能偏低已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他建议,应大力推动校企合作,促进养老机构与高等(高职)院校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以固定输送多层次的专业人才。大力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对已在职在岗人员开展定期技能培训与业务水平学习,强化对服务人才的专业化、多元化培养。 
此外,还要为从业人员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职业晋升通道,建立培训补贴和岗位补贴制度,以减少从业人员流失。 
“一支完善的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全国人大代表、涿州市刁窝镇刁四村乡村医生周松勃说,应支持养老机构建立养老服务人员等级制度,实行分级管理,并按一定比例配备各级养老服务人员,优化养老服务队伍结构。 
周松勃代表建议,应以省级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为载体,建设养老服务人员信息库,对全省养老服务队伍实行统一登记管理,如实记录从业经历、从业年限、服务评价、参训经历、投诉处罚等情况,建立养老服务人员信用评价体系,作为晋级、提薪、转岗的重要依据。 
周松勃代表还建议,要加大养老服务人才典型培育和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养老服务队伍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让全社会理解支持养老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社会认同感和职业认同感。(河北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