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政协聚宝匣,修身建言委员家。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我深入研读以中共党史为重点的“四史”等,多次到红色教育基地重温党史,思想得到淬炼、精神得到洗礼,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学思践悟,要涤心铸魂、始终不渝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重视和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一个重要政治优势。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总是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向全党提出学习的任务,特别是在每一个重大历史转折时期,都把加强学习作为战胜艰难曲折、夺取新胜利的重要法宝,极大地推动了党的事业的蓬勃发展。早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注意到“本领恐慌”问题。当时,中共中央曾明确指出,我们的队伍里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改革开放伊始,中共中央就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大兴学习之风,强调“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
作为新时代政协委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新时代的智慧和力量,努力掌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需要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在新征程中更好勇担新使命、作出新贡献。
荣辱与共,要风雨同舟、历久弥坚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统一战线”。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统一战线摆在重要位置,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实现了从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到高度统一、民族团结的巨变。从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到工农民主统一战线,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再到爱国统一战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心聚在了一起、血流到了一起,共同书写了抵御外来侵略、推翻反动统治、建设人民国家、推进改革开放的英雄史诗。历史一再证明:把绝大多数人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事业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
统一战线的同心圆越画越大,圆心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鲜明特征和重要内容,也是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各民主党派是在中国人民反帝爱国、争取民主和反对独裁专制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积极投身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共同致力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宏图伟业。实践证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创造性、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符合中国国情和国家治理需要,是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基本政治制度。作为一名来自民主党派的全国政协委员,要努力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转化为践行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自觉、理论自觉、行动自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事关道路、制度、旗帜、方向等根本问题上立场不含糊、原则不动摇。要更加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两个确立”融入血脉、付诸行动。
建言践行,要为国分忧、为民解困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回望百年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忠诚为民是其最鲜明的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作为新时代的政协委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共中央关于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判断上来,把工作重点聚焦到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人民至上的理念践行于履职尽责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始终保持奋斗者的姿态和干劲,心系国家大事要事、情牵民生难事实事,察实情讲真话谏诤言,当好人民政协制度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作者: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副秘书长;此文刊登在《中国政协》杂志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