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ndcaheb.org.cn/infodetail.aspx?newsid=3260
           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时期所面临的历史任务,集中起来就是发展问题,即现代化问题,我们党的几代领导核心一直重视探索和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使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化,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毛泽东对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这一探索既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又体现了当时我国社会变革的现实必要性。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思路和设想;邓小平在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对于中国“为什么要发展”、“什么叫发展”、“怎么样发展”等问题,以实践为基础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拉开了重新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序幕; 江泽民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和2002年的“5·31”讲话,深刻总结了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规律和基本特征,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深刻总结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紧紧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系统、科学地回答了发展目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也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理论升华。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全面性,从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上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胡锦涛同志指出:“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没有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断推进,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不仅经济发展难以持续,而且最终经济发展也难以搞上去。”全面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才能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把全面发展的要求体现在总体布局上,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不断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努力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协调性,从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联系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相协调,才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不协调就会出现畸形、制约其他方面的发展,反过来影响建设的速度和质量。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又要切实防止片面性和单打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
科学发展强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我们经过前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虽然在总体上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但仍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比如,2000年进入小康社会时,原定的16项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有三项没有达到。一是农民的人均收入,指标是人均1200元,实际达到1066元;二是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指标是人均75克,实际达到73克;三是建成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指标是100%,实际上建成80%。这三项未完成的任务,集中反映出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影响到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而且,进入21世纪后,农民收入增长率连续3年下降,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因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即如何解决好城乡差别、区域发展中的差距,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从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人与自然关系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在向大自然获取自身财富的过程中,必须以尊重自然的内在规律为基础,不能过度地榨取自然,甚至破坏自然,合理地和有序地利用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才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未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确实发展极为迅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都取得了令世人称赞的成就,但是我们这种增长和发展是以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是难以为继的。这就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要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中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节约型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拉长资源利用链条,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伦理价值观念,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树立科学发展观,遵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