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展现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随着大寒节气的渐渐走完,过年的气氛日益热烈。过年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接近。让人充满喜悦和期待。贴春联、挂红灯、放鞭炮、穿新衣、吃饺子、耍狮舞龙……浓浓的“年味”冲淡了冬日的寒冷。也让这一节气充盈着欢乐喜庆吉祥的红火氛围。
二十四节气歌谣依然被吟唱,往事已越千年。现代社会可以用毫秒计时,即时把握天气;但置身于“风驰电掣”的快节奏中,我们对且听风吟、一叶知秋式的俯仰体察却更向往。虽然我们可以运用现代农业技术模糊“季节界限”,但二十四节气定义的春华秋实却更加令人沉醉。近年来,应时而动的“节气养生”渐成时尚,与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相伴同行……二十四节气将无形的时光雕刻成风花雪月的日子,导引着我们亲近自然中感受生命温度,品味岁月静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并于2016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二十四节气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示着文明历程,解读中国智慧。它生动诠释着天人合一、顺时应天的宇宙观、自然观。涵养着持续发展的文化根脉;它用黍麦灌浆时有小满而无“大满”的命名方式讲述着“过犹不及”的哲理,告诫人们对贪念欲望保持警惕之心;孟村之月不毁巢捕鸟,仲春之月不竭川焚林……节气习俗关联着行为养成,传达出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而那些从二十四节气中汲取灵感的艺术创作,如手提大红灯笼,唱着二十四节气民谣的年画娃娃登上全国春晚大舞台,大舞台的场景人们至今记忆犹新。千百年来,不仅为生活增添了审美情趣,也丰厚着美丽中国的文化底蕴。
从指导生产的农事指南到体现环保理念的生活方案,古老的二十四节气从未断开与当下的联结。这份灿烂而美丽的文化遗产与其它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创造,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彰显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生生不息的发展力量。
回望守护,就是一种传承。在这冬去春来,辞旧迎新之际,我们与二十四节气相伴,就是表达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一份深情和敬意。二十四节气汇聚了中国文化精神与力量,辞旧迎新就是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科学精神,让人们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