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延安精神 传承红色经典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熟读了诗人贺敬之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这次能有幸参加民建沧州市委组织的“传承践行延安精神 砥砺奋进新征程”赴延安的学习培训,内心倍感荣幸和激动!这次延安红色之旅,深深地触动了我的灵魂,带给我太多的感动和震撼!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辉煌历程。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步伐是从这里迈出的。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开始长征;1935年9月18日,突破腊子口,与陕北工农红军会师;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到达陕北后,纠正了陕北苏区的错误肃反运动,取得了直罗战役的胜利,召开了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东征西征,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结束了十年土地革命战争,促成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举行。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极其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它深刻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团结,为党领导人民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七大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

1948年3月23日,党中央毛主席东渡黄河前往华北。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收复延安。

本次的红色革命圣地——延安,使我印象最深刻的经典故事就是《延安窑洞对》。1945年7月,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与当时的国民政府参政员褚辅成、冷遹、傅斯年等6人到访延安,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地调访。有一次,他们在毛泽东的窑洞交谈时,毛泽东问黄炎培对延安有什么观感黄炎培在赞扬了延安的生机勃勃气象之后,深思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他希望共产党能跳出这个周期。毛泽东听了,略一沉吟,平静而有力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炎培听了十分感慨“这话是对的”,因为“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毛泽东与黄炎培的“窑洞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肝胆相照,也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就百年基业。吴为山先生的青铜雕塑《延安窑洞对》,生动、深刻地再现了毛泽东同志从容、自信的形象和黄炎培先生期待、信赖的表情,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决心和信心。

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是中国革命最辉煌的十三年,也是艰苦的十三年,奋斗的十三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这次的延安之行,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历史,重温历史,更加深入了解了延安精神的内涵。延安精神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年延安精神指引着革命打下江山,今天我们更需要将它发扬光大!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统一战线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

今年正值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5周年,河北又是“五一口号”的发布地,见证了多党合作的光辉历程。作为一名河北沧州的民建会员,心中更平添了些许的骄傲和自豪!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将延安精神传承好、发扬好!还要时刻把中共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时不我待、守正创新、踔厉奋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做好民族工作的勤务员,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倾听各族群众声音,解民忧、办实事,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贡献应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