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各地应统筹考虑,结合实际情况,发挥特色优势,精准找到发力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近五年,中国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由2017年的6.5%上升至2021年的10.5%,数字经济的作用愈发突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要充分发挥数字化对乡村产业振兴的驱动赋能作用,加快构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数字经济体系。
优化政策导向引领赋能,精准融合数产发展政策。延伸脱贫攻坚时期的基本方略,政府乡村产业精准制策、利好政策的支撑和多元主体的支持为农民固牢数产融合的理论基础,促进从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的稳定衔接与转向。政策要讲求因地制宜,融合与乡村场域契合、与乡村产业协同的数字化政策。因此,要基于基层实践,以推动乡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精准对接乡村产业的实际需求。通过凝练数字化背后的共性机制,总结基层经验,动态调整数字化手段,统筹数字化的安全和创新。各级政府带领各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发挥财税等鼓励性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提高数字化服务供给水平,促进乡村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多元社会主体融合赋能,精准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村域产业的决策组织要立足乡村产业的发展目标与方向,选择适配乡村应用能力和创新条件的数字基础设施,运用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产业发展模式,以技术优势和创新成果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强化改革助推和科技驱动,完善数字化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激发农民使用数字服务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最大化发挥数字基础设施的效用,实现数字化在乡村产业建设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整合资源强链提质,精准整合乡村产业秩序。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积极探索符合自身资源禀赋、拓展应用产业场景,调整乡村产业的布局秩序应对未来不确定风险的挑战,以协调治理和产生效能保证乡村产业布局的统一稳定。积累乡村特色资源,应用数字化开发多种功能、挖掘多元价值,提升产业间联合的潜力。通过“一纵一横”找回乡村产业的全面价值所在,横向拓展新功能,融合农文旅,培育新业态;纵向拓展新产业,贯通产加销,创造新供给,实现乡村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跃升。搭建数字产业集聚区、乡村特色园区等,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深入挖掘数字化在产业生产各环节的应用场景,实现乡村产业数字化的规模化协作和实时化联动,实现原有乡村农业的集成、延伸和扩大。
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赋能,精准聚合乡村产业利益。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聚焦短期与长期政策目标及策略的差异,将乡村产业的被动式扶持逐渐转变为主动自愿式发展,而关键在于乡村产业发展与农民自身利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打造乡村产业全链利益共同体,让产业链各方都能从中获益。鼓励大数据企业主动投入,发展政策重点支持的乡村产业项目,在带动农户、服务农户中发展壮大,促进乡村产业数据要素有序流动和有效共享。乡村产业的发展需在农村、农民、农业的本体之中,将农民的利益置于核心位置,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重视话语权表达,主动让农民以较低成本实现产业聚群,降低产业创新成本。注重多元协同融合发展,不断创新数字化赋能的体制机制,激发共享发展创新的活力,从而长效持续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民建中央委员)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4年01月02日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