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ndcaheb.org.cn/infodetail.aspx?newsid=3746
最近几年世界范围内地震多发,我国先后发生了汶川里氏8.0级特大地震,青海省玉树县里氏7.1级地震,今年3月份我国云南省盈江县发生里氏5.8级,其他轻微地震在各地也呈多发趋势。从国外情况看,新西兰的克莱斯特彻奇市发生里氏6.3级强烈地震。日本国还发生了里氏9.0级特大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和次生灾害与余震一起,造成了巨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结合国内、国外地震影响,以及上述地震发生区应急防灾能力方面成功经验,提醒我国应把应急防灾教育演练和设备应用常态化,提高公众预防能力。对此建议:
一、加大防灾教育和演练的公共投入 。政府应在各级财政预算中拿出更多地资金,建立专门的管理账户,进一步支持全社会开展防灾教育和演练工作。一要加强公共场所的应急投入。规划和建立更多的避灾空间、应急物资储备场地,加大相关人员、技术、设备的投入力度。二要把防灾应急指示标志常态化管理,必须纳入各地市政建设规划和管理范围。要科学设置防灾应急公共指示标志和公众逃生线路。三要把应急医疗抢救知识纳入公共教育体系中,要有专业的防灾社会教育服务和指导体系,建立防灾害社会“指教员”制度,教育公众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比如要强调军人、公务员、教师、商场服务人员等必须达到一定程度的医疗抢救操作能力。四要把灾害发生后可预见的次生灾害和其他隐患,以科普的方式,向大众宣传教育。
二、建立全社会预防灾害管理处置体系 。一要确保公共灾难发生时的志愿者服务科学、有序地开展。加强社区、单位、家庭的演练,要在平时,演练出一批优秀的、技术性高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以利抗灾应急之需。二要在社会上经常搞一些呈规模的公共演习和公众训练。可以以社区和单位为组织,建立应急指挥和处置小组或编组机构。三要加大对社会上影响防灾抢险方面的部位、设施、设备的隐患排查,针对自然原因形成的和人为原因造成的各类灾害隐患点,建立安全预防和警示网络。四要加大全社会防灾抢险过程中的心理干预研究和服务工作。我国针对各地发生的灾害,形成了一整套实用的心理干预程序。应该进一步发挥作用,针对全民防灾方面,建立心理课堂和心理辅导机制,以利灾后重建。五要在公共场所,建立更为科学的应急防灾用品使用装置。比如,现在有的地方就在明显位置摆放了灭火器等设备。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要扩大到保障短期内维护人身安全和生命健康。要增加一些应急用品的投放,形成全社会的应急物品投放和管理机制。
三、研发救灾应急保障用品,提高防灾保障能力 。我国的居民很少有在家里储备防灾应急救生包的习惯。从日本的相关报道中可以显见,那里的家庭一般是从小就养成了防灾意识。特别是在灾害发生时临危不乱,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那里的家庭会有瓶装水和应急医疗包、简单工具等方面的便捷储备。从我国多次发生的各类灾害情况看,公众对应急保障用品的使用、储备方面还是欠缺的。建议:一要开展全社会研发救灾应急保障用品的活动。鼓励并支持相关的科技发明和创造,对于一些优秀技术,应及时申请为专利。对于一些成熟产品,应投放到超市、药店,便于公众购买。二要针对公众进行应急保障能力教育,帮助每个家庭和单位都建立一个应急保障包,把一些维持生命和防灾必须的物品包,放到安全位置,通过演练养成家庭和单位防灾习惯。三是针对此次日本特大地震引发的煤气燃烧和海啸,建议我国应开发一些家用或便捷防毒面具和防火器械,以利抗灾之需。比如,一些大型超市和商场或娱乐场所,应在平时储备灭火器的同时,要增加防毒面具和应急逃生器械的配备,以防范大面积的灾害引发人身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