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保定民建会员李在峰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荣获2024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


20250423喜报!保定民建会员李在峰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荣获2024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1.jpg


4月21日,2024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石家庄召开,对促进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颁奖,保定市24项(人/组织)获省科学技术奖。

其中,保定民建会员、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李在峰主持完成的《小麦抗叶锈病新基因挖掘、定位和克隆》荣获河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李在峰,男,1975年4月出生,现为民建保定市委河北农业大学支部会员、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

小麦叶锈病是一种全球性小麦病害,是由小麦叶锈菌引起的真菌病害,在许多国家的不同小麦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也是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小麦叶锈病已成为华北及黄淮麦区的重要小麦病害,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未来的温湿度条件可能会更容易引起小麦叶锈病的发生和流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锈病最为经济有效且绿色安全的途径。我国虽拥有丰富的小麦种质资源,但对大多数品种所含有的抗病基因缺乏了解,严重限制了我国小麦抗病遗传育种工作的发展。因此,从小麦品种中鉴定、克隆抗病基因并开发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是抗病品种选育和基因聚合的关键。国内外已正式命名了85个小麦抗叶锈病基因,这些基因多为小种专化抗病基因。然而,由于叶锈菌小种的毒性变异频繁,许多抗病基因逐渐失效,随着叶锈菌小种的毒性变异,小麦品种易丧失抗病性,这使得抗病育种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目前只有少数基因为有效抗病基因,因此研究小麦抗锈病遗传规律,不断发掘和克隆小麦抗锈病基因对减轻我国小麦锈病危害和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在峰开始了他的小麦抗叶锈病研究之旅。作为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长期致力于小麦抗叶锈病基因的定位、分子克隆及其抗病机理的研究。他深知,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抗病基因,才能为小麦抗病育种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优质的基因资源。为此,他带领团队搜集了来自国内外的1510份小麦材料,包括生产栽培品种、农家种、国外引进材料和部分高代品系,系统开展了抗叶锈病鉴定和分子标记检测工作。李在峰针对上述这些材料进行苗期、成株期抗叶锈病鉴定和分子标记检测,明确了其携带的抗叶锈病基因,为进一步抗病基因布局和培育持久抗性品种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优质抗源;同时筛选了部分成株抗性好的品种(系)进一步构建分离群体和自然群体,对其中所携带的抗锈病基因进行定位,挖掘新的抗病基因位点;最后针对其中部分具有效抗性且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的优良基因构建作图大群体进行基因克隆和功能验证。该研究将为小麦抗病基因的聚合和持久抗病品种的培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优良基因资源。

迄今为止,李在峰负责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面上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948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20多项课题。这些项目为他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支持,也使他在小麦抗叶锈病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近年来,李在峰的研究也是屡获荣誉:以第一完成人获2024年河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另以参加人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各1项,此外还获2016年庄巧生小麦贡献奖青年奖,2023年荣获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杰出校友奖等等。这些荣誉奖项是对他研究工作的认可和肯定,于他而言,他对科研的重视高于个人荣誉的积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服务农业为宗旨,通过持续的高水平研究推动领域进步”,才是他开展科研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