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丨专访深耕新闻战线四十载的领军人物纪青云


同心同行四十载(纪青云7张照片)0616015 (2).jpg


在时代奔涌的浪潮中,中国民主建国会汇聚了各行各业的菁英翘楚,同心戮力,共绘社会进步的宏伟蓝图。在新闻战线,有这样一位耕耘四十载春秋,同时在民建大家庭中深情厚植多年的杰出代表:她是中国金话筒奖获得者,河北省人大常委,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文史馆馆员。她2009年获得“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2019年被中国广播电视总台聘为中国之声播音评审;从业以来,获得50余部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以及河北省优秀新闻奖;为3000余部电视专题片配音,其中《小汤山的记忆》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连续5届参加全省两会以及党代会的现场播音工作;参与辅导中宣部组织的“抗冰雪报告会”“汶川地震报告会”“河北省林秀珍事迹报告会”“王彦生事迹报告会”等英模报告会30余场;连续担当20年“全国青少年读书演讲大赛”评委;发现、培养上千名全国各广播电视台的播音主持人才。

她就是河北广播电视台播委会秘书长、河北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纪青云。

以下是对她的采访实录。


同心同行四十载(纪青云7张照片)0616014 (2).jpg


访问者:纪老师,您既是声动燕赵的资深新闻人,又是心怀家国的民建会员,这两个身份在您生命中熠熠生辉。当初是怎样的机缘,让您选择了加入民建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纪青云:作为一名新闻人,数十年来,我以话筒为桨、以文稿为舟,记录时代风云,传递社会心声。在这个过程中,我内心那份渴望更深度参与社会建设、躬身践行责任的火焰愈发炽烈。民建所秉持的“爱国、民主、建设、团结、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与我作为新闻人追求真相、推动进步的初心高度契合,如同星辰指引航向。更让我深受触动的,是身边几位优秀的民建会员同仁。他们在各自领域卓然有成,同时满怀热忱投身公益、积极参政议政,这份沉甸甸的担当精神深深感召了我。于是,在2012年11月,我郑重加入了民建,自此开启了一段交织着责任与荣光的人生新篇章。


同心同行四十载(纪青云7张照片)0616010 (2).jpg


访问者:加入民建后,这个组织为您在新闻事业和个人成长方面,提供了哪些最切实有力的支撑?

纪青云:民建对我的滋养是全方位的。在新闻专业领域,组织精心策划的各类学习研讨活动,为我打开了观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阔视野。例如参与民建省委的经济形势分析会,聆听专家们对时代热点的精辟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维度,使我能在新闻报道中穿透表象,洞察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与脉络,显著提升了报道的深度与广度。

在个人能力淬炼上,民建更搭建了广阔的实践舞台。像民建省委组织的青年支部演讲大赛,锤炼了我的语言表达与临场机变;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大会等重要议题讨论,则有效提升了我的调研能力和建言献策水平。这些能力的精进,不仅服务于民建工作,也如清泉反哺,滋养着我的新闻事业,让我能更敏锐地捕捉新闻价值,更精准地传递时代强音。


同心同行四十载(纪青云7张照片)0616013 (2).jpg


访问者:您在民建积极投身公益,创办了传递书香的“民建图书角”,并坚持十年义务授课。您的新闻专业素养无疑为这些善举增色添彩,同时,民建组织又给予了您哪些关键支持?

纪青云:确实,新闻工作中磨砺出的沟通技巧与资源整合能力,是推动公益项目的重要助力。但若没有民建组织这方沃土的倾力支持,这些梦想之花恐难绽放。创办“民建图书角”时,民建省委鼎力协调各方资源,联络爱心企业与人士慷慨捐赠;会员们更是踊跃响应,有的深入山区收集学校需求,有的利用自身渠道广为宣传。

十年义务授课路上,民建组织是我坚实的后盾:精准对接学校、周密安排行程,组织内法律、教育、新闻等领域的会员同仁常与我切磋教学之道。记得一次赴偏远山区,路途崎岖、条件艰苦,正是民建伙伴们鼎力相助,为我扫清障碍,让我得以全情投入课堂。正是依托民建这个强大的支撑体系,我才能将新闻人的传播优势与公益情怀完美融合,将这份有意义的事业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


同心同行四十载(纪青云7张照片)0616009.jpg


访问者:您曾担任三届省政协委员和一届省人大常委。在参政议政的履职过程中,新闻人的职业底色与民建组织的平台,分别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纪青云:新闻生涯赋予我敏锐的洞察力和迅捷的信息处理能力,这使我在体察民生冷暖、捕捉社会痛点时更具优势。而民建组织,则为我提供了系统专业的参政议政指导和宝贵的实践平台。无论是提案撰写的培训,还是调研方法的传授,都让我受益匪浅;组织内部高效的交流讨论机制,更是思想的熔炉,智慧碰撞的火花常令我豁然开朗。

例如在撰写“关于加强养老管护人员队伍建设”提案时,新闻人的职业敏感让我迅速聚焦养老领域的痛点;而在民建小组的热烈讨论中,会员们从机构运营、人力资源等多元视角提出真知灼见,思想的交融让提案更加完善、更具操作性。民建还协助我开展深度调研,整合多方资源,为提案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和事实依据。


同心同行四十载(纪青云7张照片)0616003 (2).jpg


访问者:在您与民建相伴同行的岁月里,有没有一些铭刻于心、难以忘怀的瞬间或故事,可以与我们分享?

纪青云:难忘的时刻不胜枚举!最是“民建图书角”落成于山区学校的那一幕:孩子们手捧新书,眼中闪烁的兴奋与珍视,瞬间击中我心。活动现场,民建会员们或肩扛手提搬运书籍,或席地而坐为孩子们绘声绘色讲述故事,那份同心协力的热忱,让我真切触摸到民建大家庭的温暖与力量。时任国家新闻出版署的领导对此也给予了高度肯定,亲笔批示:“活动意义深远!”

还有一次,为撰写留守儿童相关提案,在民建组织的牵线下,我得以深入多个留守儿童集中地调研。走访中,我用新闻人特有的方式,细致记录下孩子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呼唤。最终形成的提案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当看到这些努力能转化为推动问题解决的切实力量,那一刻,我深深体悟到身为民建会员与新闻人双重身份所承载的责任之重、使命之荣。


同心同行四十载(纪青云7张照片)0616b64c (2).jpg


访问者:展望未来,您对自己在民建的发展,以及对民建组织的明天,怀有怎样的期许?

纪青云:未来,我将继续依托新闻人的专业所长,在民建这个宽广舞台上释放更大能量。公益路上,步履不停,愿“民建图书角”的星火照亮更多角落,用新闻传播的力量感召更多人投身公益事业;参政议政方面,我会将新闻一线捕捉到的社情民意,转化为更有分量、更具价值的提案与建议,为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对于民建组织的未来,我满怀信心与憧憬。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民建定能汇聚更多英才贤达,组织的凝聚力与影响力必将日益强盛。期待民建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的征程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全体会员亦将携手并肩,同心同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全部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