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河北民建会员周淑英、张宸入选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


中国好人榜 (2).jpg


6月24日,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河南安阳红旗渠纪念馆举办。共有152人(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身边好人光荣上榜。其中河北民建会员周淑英、张宸入选榜单。

 

周淑英


中国好人榜-周淑英 (2).jpg


周淑英,女,1964年11月生,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湾里庙步行街周淑英民间文艺家工作室负责人。周淑英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期间,多次就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非遗和企业融合、非遗进校园等提出议案提案,受到重视和采用。2018年,周淑英提出的关于非遗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促进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提案获文旅部答复并向全国推广。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12年12月,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为推动剪纸技艺大众化国际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师承名门 将非遗发扬光大

周淑英父亲周永明是蔚县剪纸第二代传承人。周淑英自幼受优良家风熏陶,耳濡目染,立下远大志向,要将蔚县剪纸发扬光大。于是,周淑英白天和哥哥姐姐们在地里做农活,晚上通宵练习绘画练基本功,将父亲剪纸的画稿描了一遍又一遍。父亲被女儿对艺术的执着打动,便将传男不传女的习俗打破,开始教授她最核心的传统技艺,也开启了她的艺术生涯,并在后来的岁月里逐渐培养其成长为新一代传承人。

1995年,周淑英参加了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为大会制作大型宣传画,作品《世妇会徽》荣获大奖,也将老家河北蔚县推向了全世界。2023年,其创作的《龙行天下》系列作品被选入《非遗里的中国》。2025年大年初三,其作品于登上了央视非遗晚会。

振兴乡村 传授剪纸技艺

1978年,周淑英在老家成立了周永明世家剪纸厂,向全村和周边村里的妇女传授剪纸技艺,人数从一开始的20人到50人,再到1000人。周淑英又将培养好的技术骨干送到其他厂家,慢慢地,老家的剪纸从业者达到了3万多人。后来,她又来到中央美院民间美术研究室进行深造,随后成立了周淑英剪纸艺术工作室,免费培训5000多人,解决了许多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

周淑英本人做了非遗助力乡村的大量示范活动,主动和多家知名企业进行合作。

传承非遗 走进校园和社区

2018年开始,周淑英通过非遗进校园、海外宣讲等活动,推动剪纸艺术大众化、市场化、时代化和国际化。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几十所学校开设剪纸课程,讲授传统剪纸的理念、艺术价值、技法等,推动其纳入学校课堂教学体系。

2022年,在省、市、区各级党委宣传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周淑英在石家庄市新华区湾里庙步行街成立了名家工作室。有了这个根据地,她积极践行非遗进社区、进校园,带动广大青少年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她经常在各大、中、小学和社区举办公益讲座传授剪纸技艺近百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和社区内外开枝散叶,发扬光大。

目前,湾里庙步行街人潮如织,几乎每天都有十几万人游玩打卡。而周淑英已经依托名家工作室举办了各种宣传活动逾百场,平均日接待参观者超过10小时,亲自为游客讲解剪纸技艺和非遗文化等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剪纸艺术的认知。周老师虽已年逾六旬,但她怀着一颗火热的艺术匠心,在推动剪纸技艺大众化国际化的道路上仍不断前行。

 

张宸


中国好人榜-张宸 (2).jpg


张宸,女,1992年8月生,河北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2013年,张宸走出校园,走进田间地头。她带领合作社走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成为远近闻名的用“北斗”系统种地的“90后”姑娘。如今,张宸带领合作社共流转土地1.07万亩,带动8440户村民增收致富,带领本村及周边的农民制作面点,各类面点累计年销量达100余吨。张宸曾荣获“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全国农村创业优秀带头人”“河北省三八红旗手”“河北省巾帼新农人”等荣誉。

心怀梦想 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路

在河北沧县兴济镇赵庄子村,“90后”新农人张宸被乡亲们亲切称为“北斗女孩”。她借着对农业的热爱与创新精神,借助“北斗”卫星系统,在盐碱地上书写着现代农业的崭新篇章。

1992年,张宸出生在河北沧县兴济镇赵庄子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看着父母在盐碱地辛勤劳作,她心中便埋下了用科技改变农业的种子,希望能让父母不再那么辛苦。高考时,她义无反顾地填报了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2013年毕业后,她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做起了农民。她多次前往中国农业大学取经,加强栽培管理,提早预防病虫害。2014年,合作社种植的旱碱麦每亩产量比流转前增收约10%。但2015年的一场旱灾让合作社遭遇重创,小麦产量不及往年一半。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将张宸击垮,她认真复盘问题,积极探索。

引入北斗 开启智能农业篇章

一次外出学习中,张宸了解到加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无人驾驶系统的农机可实现无人驾驶和精准定量播种。尽管一台农机安装“北斗”系统成本高达6万元,加上父亲对此举深表怀疑,但张宸算了一笔账:原来播种一亩地成本340元,用“北斗”播种只需300元,一亩地节省40元,一万亩地就能节省40万元。最终她说服了父亲,陆续给11台播种机、收割机等农机安装了“北斗”系统。此后,播种、收割、平整地块、植保等环节都实现了无人化和自动化,作业效率提升20%至30%,仅小麦播种环节就能节约成本10%到15%。

张宸没有满足于个人的成功,而是积极谋划带动更多人发展现代农业。2023年,在沧州市科协支持下,她牵头组建沧州市农机联盟,整合市内各县区农机资源,全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如今,联盟内2100多台农机均配备“北斗”系统,从春播到夏收,这些智能农机在广袤田野上往来穿梭,为粮食丰收筑牢坚实基础。

拓展产业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张宸经营的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在“北斗”系统的加持下,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已流转土地1.07万亩,托管土地7.3万亩,辐射带动8440户村民增收致富。2023年旱碱麦产量3620吨、玉米产量9760吨,亩产比上年平均增加10%以上。合作社还专门为农民提供耕、种、管、收、加、储、销一体化的生产服务,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眼看着小麦生产走上正轨,张宸又把目光投向食品加工、销售领域。她发现旱碱麦锌、铁、钾等微量元素含量比普通小麦高,做出的面花馒头口感Q弹。于是她组建团队,开始“面花”加工和销售。目前,合作社由旱碱麦生产的各类面点累计年销量达100余吨,随着“面花”的成功,她又增加了杂粮杂豆、小磨香油、芝麻酱等多种农产品,形成了从种植到深加工的产业链,从一个“花”到一条“链”,不仅为村民提供了数百个就业岗位,还增加了种植户的收益,仅2024年春节,靠直播销售就创收了90.7万元。

张宸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新农人的担当与使命。在盐碱地上,她借助“北斗”科技,让传统农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正如她所言:“未来,我要带领更多青年投身农业,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在张宸的带动下,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农业现代化的征程中,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