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丨韩佳的民建会史研藏之路


高端访谈丨韩佳的民建会史研藏之路002 (2).jpg


在民建中央会史馆静谧的光影里,时光的信物静默低语:1945年12月17日宣告民建成立的《新华日报》,承载着黄炎培延安洞见的初版《延安归来》,胡子昂挥毫题写、信念如磐的“中华必能振兴”墨宝,1951年民建前辈亲笔填写的《入会志愿书》……而将它们从历史尘埃中悉心拾起,无偿送回“家”的,是一位年轻的民建会员——韩佳。六度慷慨捐赠,让百余件珍贵藏品汇入会史长河,这不仅是他个人收藏热情的倾注,更是对组织历史的深情凝视与虔诚守护。韩佳不仅是一位热忱的收藏家,更将收藏升华为对会史的深耕细作,是会员们公认的“会史活典”。讲台之上,其声如钟,凝固的史迹在他澎湃的宣讲中化为璀璨星河,点燃年轻一代知会爱会的赤子之心。从“河北省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民建全国优秀会员”到“河北省劳动模范”,韩佳以收藏守护根脉,以研究贯通古今,以宣讲赓续薪火,身体力行地树立起新时代青年会员知行合一的典范标杆。

以下是对他的采访实录。


高端访谈丨韩佳的民建会史研藏之路004 (2).jpg


访问者:您能否谈谈是怎样与收藏结缘的呢?

韩佳:其实要追溯到初中时候,祖父总是鼓励我把收藏当作兴趣来琢磨。最开始是从邮票入手的,记得那时收集历史人物主题的邮票时,第一次读到黄炎培、张澜这些爱国民主人士的故事,他们在动荡年代里那份滚烫的爱国心,令我深受震撼。后来我捧着书去细究他们的经历,从烽火岁月里的奔走呼号,到为家国理想倾其所有的人生轨迹,越读越觉得这些故事里藏着让人仰望的力量。大学毕业后,我扩大了收藏范围,开始留意爱国民主人士的古籍图书、信札字画。有次我收到一封关于胡厥文的信札,字里行间都是对民族未来的忧虑与期盼,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收藏这些物件不只是攒宝贝,更是在接过一份传承的责任——要让他们的爱国报国精神,通过这些老物件继续流淌下去。现在回头看,或许从接触这些故事开始,“民建基因”就已经在我心中生根发芽了。


高端访谈丨韩佳的民建会史研藏之路001 (2).jpg

 

访问者:从2019年至今,您已经先后六次向民建中央会史馆捐赠藏品,最初是什么契机让您踏上这条捐赠之路的呢?

韩佳:说实话,收藏就像一座桥,带我认识民建、走进民建。成为会员一年后,我加入了民建省委理论研究委员会,还担任了秘书长;2018年4月,承蒙组织信任,在省委推荐下我有幸成为民建中央科教委员会的一员,还是那届最年轻的委员。这些年组织给我的关心和培养就像春日里的暖阳,一直暖到心窝里,我总想着用自己的专长为“家”里做点什么。

真正让我下定决心捐赠,还得从一次特别的参观说起。2018年,我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其中参观民建中央会史馆的经历至今历历在目。当时参观分两组,第二组因为时间安排,比第一组少10分钟。现场有位老会员急得眼眶发红,拉着负责人说:“我入会十几年,好不容易来趟会中央,这10分钟对我太重要了!”那一刻,我被这份朴素又炽热的爱深深震撼,也突然觉得惭愧——我刚入会两年,就得到这么多宝贵机会,更该为组织做点什么。参观时,我发现馆里不少藏品是新物件、复制品。一打听才知道,许多珍贵文物因历史原因损毁了。当时站在展柜前,心里说不出的滋味。会史不该只是纸上的铅字、墙上的照片,那些承载着民建成长记忆的老物件不该被岁月尘封。回想起民建创始人章乃器先生,一生向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捐献千余件藏品,他那份“变家传之宝为国家之宝”的胸怀,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我能力有限,但也想追随着前辈的脚步,哪怕力量微薄,也要为会中央收集更多会史资料、先贤遗物。培训一结束,我就迫不及待找组织汇报想法,愿意把自己收藏的文物无偿捐赠。没多久,在民建省委领导陪同下,我带着胡厥文、胡子昂、孙起孟的书法作品,还有一批与民建先贤相关的古籍,完成了第一次捐赠。从那以后,这条路我就没打算停下。


高端访谈丨韩佳的民建会史研藏之路006 (2).jpg

 

访问者:收藏与捐献的背后凝结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您觉得坚持做无偿捐献值得吗?

韩佳:当然值得。这些藏品在我眼里从来不是锁在柜子里的私产,而是全体民建人、中国工商业者共同的心跳。这些东西在个人手中,只能充实一个人的见识,捐献给组织,则能弥补历史上的空白,对民建的会史研究、理论研究大有助益,能让千万颗心与历史同频共振,远比我个人珍藏更有价值。这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让后来者看得到来路,走得更有方向。说实话,每次打包藏品时,心里哪能没有一点舍不得?有幅黄炎培先生的书法,我曾在书房挂了三年,每天晨读时抬头就能看见那笔力遒劲的字迹,我也想挂在房间里多看几年。可后来在会史馆看到年轻会员围着这幅书法,听他们讨论着某个被忽略的历史细节时,突然觉得这才是文物该有的生命力。现在我仍会持续收集史料,这事就像种树,今天栽下的每棵苗,将来都会长成让后人乘凉的树。


高端访谈丨韩佳的民建会史研藏之路003 (2).jpg


访问者:在收藏和捐献民建史料的过程中,您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韩佳:要说收获,其实是收获了民建先贤无穷的精神伟力。2018年年初,我开始着手民建会史资料和先贤遗物的收集、整理工作,那时候从北京潘家园到南京板仓街,从武汉崇仁路再到广州珠海路,我整天泡在拍卖会和古玩市场里,像寻宝似地翻找带民建印记的物件——从泛黄的会议手册到签名卡片,从线装古籍到信札笔记,每回摸到带墨迹的老物件,都像触到了历史的脉搏。这些史料慢慢拼出了民建的轮廓,让我认识到民建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它有些怎样的历史和传统。通过收藏,我开始学习和钻研会史,让我渐渐明白了“知所从来、识其所在、明其所往”的深意。

这么多年的收藏历程中,有两件藏品让我终身铭记。一件是黄炎培先生的书法,那是我在一次拍卖会上竞得的,当时竞拍形势比较激烈,现场举牌喊价声此起彼伏,最后我咬着牙才把它拿下。我当时对这件作品势在必得,因为作品的内容深深地打动了我。这幅字是黄炎培为学生题赠的箴言:思想要深切,治事要精严,用物要节约,律己要整饬,待人要宽厚。墨痕里的风骨让我想起黄老的故事——他一生拒官不就,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多少次邀他入仕,都被他摆摆手推开。直到周总理说:“现在是人民的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为人民服务。我们自己编了‘剧本’,自己怎能不上台唱戏呢?”他这才点头出山。我以前听过这故事,但直到看到这幅书法作品,突然觉得这位老人“只做事不做官”的情怀,从历史里走出来了,就带着墨香站在我的眼前。

还有一件是成思危主席在病床上写下的一首诗:“畅游人间八十年,狂风暴雨若等闲。雏鹰展翅心高远,老牛奋蹄志弥坚。未因权位抛理想,敢凭刚直献真言。功成名就应无憾,含笑扬眉对苍天。”这首诗高度概括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三次重要转折全因爱国心,从雏鹰到老牛,没变的是敢说真话、敢谏真言的刚直。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我的眼泪就情不自禁地往下流,为此我还拜托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制作了一尊成思危主席的雕像,并把它捐给了相关机构。在做收藏的时候,我能感觉到先贤们不是遥远的符号,他们的故事像火一样烧在心里,举着这把火走自己的路,脚下就有使不完的劲!


高端访谈丨韩佳的民建会史研藏之路005 (2).jpg


访问者:除了收藏之外,您在会史研究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听说最近还被推荐加入了民建中央会史宣讲团,能不能聊聊在宣讲会史时的特别感受?

韩佳:全靠接触了这些会史文物,组织才把宣讲的任务交给我,我深知这是份沉甸甸的政治责任。会史是爱会的源泉,不了解会史,就不明白前进的方向、缺乏前进的动力。去年我跑了石家庄、唐山、廊坊好几个城市,做了近10场讲座,后来还在省委推荐下成了民建中央会史宣讲团的成员。通过宣讲会史,我感受到大家想听的不只是大事记,更是藏在字缝里的真故事。于是我特地去拜访了许多老前辈、老会员,去了解他们的民建记忆。我也渐渐明白,会史资料里宏观叙事像骨架,可那些亲笔信札里的牢骚、会议记录边的批注,才是让历史活起来的血肉。现在我包里总装着个笔记本,随时记下老会员们说的“边角料”。我也阅读了大量的人物传记,通过收集他们的笔记、信札、书册等,去获取足够多的细节信息,只有把宏观叙述和微观细节结合起来,我觉得才真正的把会史讲活了。

有次在廊坊讲座,当我展出成思危主席病中写诗的手稿照片时,台下有位老会员突然红了眼眶。那一刻我才懂,会史不是冷冰冰的年份加减,而是把前人的热血装进语言的容器,再递给今天的人暖手。常有人问我宣讲累不累,其实每次站在讲台前,看着台下眼睛发亮的年轻人,就像看见自己刚入会时的样子。情怀生于热爱,热爱始于认知,要是连民建人走过怎样的路都不清楚,又哪来的底气说热爱呢?


高端访谈丨韩佳的民建会史研藏之路008 (2).jpg


访问者:如果用三个词总结您在民建的成长路,您会怎么选?

韩佳:第一个词是“感动”。刚入会时我像一张白纸,是民建把我领进了学习的课堂——去中央社院培训时,听老会员讲会史能记满三个笔记本;参加中青委活动与各地会员碰撞想法时,思维常像突然点燃的篝火,噼里啪啦迸出好多新点子。从民建省委青工委主任,到民建市委副主委,再到民建中央青年委副主任,组织给我的不只是头衔,是让我了解到本职工作之外更多的东西,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思想,也让我的人生有了更高远的追求。可以说民建赋予了我政治生命,把我的人生拉出了新的经纬线,让原本只懂算账的生意人,心里开始装着家国事。

第二个词是“热爱”。因为收藏,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会史,了解到了民建是怎么样的一个组织。只有当我亲手摸到黄炎培先生的箴言手札,才知道“实业救国”不只是课本上的四个字;当我看到“五老火锅宴”的老照片,便能想象到五个老人围坐时,铜锅里的热气和谈论国事的声气一齐往上冒。这些过往像拼图一样,让我越看越清楚民建的模样:从扛着算盘搞实业,到把多党合作写进宪法,再到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长年坚持做慈善公益事业,民建人的肩膀上始终扛着“家国”二字。许多历史的点滴让我更加了解民建是怎样的组织,作为民建人,我无比热爱、深感自豪。

第三个词是“回馈”。饮水当思源,我为自己定了三个目标:第一是要完成好民建交给我的任务;第二要把我的本职工作和民建工作结合起来,力争双岗建功;第三就是在收藏和会史研究及宣讲上下更多功夫,结合我的专长为组织多做一些贡献。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就是去书写新的历史,我捐献藏品和会史宣讲的初心也是希望新一代民建人,既能在会史馆里触摸历史的沟壑,更能在广阔天地书写新的史诗。


高端访谈丨韩佳的民建会史研藏之路012 (2).jpg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现在我总跟新会员说:“民建是棵大树,你给它浇水,它就给你遮荫,但首先得把根扎进会史的土壤里。”年轻会员加入民建时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但既然选择了民建,就得先读懂它、爱上它,这样才能在组织提供的平台上找到价值坐标。民建首先是政治组织,淬炼政治能力是必修课,同时要学会把会务工作与本职事业拧成一股绳,在双岗建功中实现双向成就——你为组织倾注热爱与服务,组织自然会成为你成长路上的铺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