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专业特长 深耕民生关切 提升社情民意工作质效的做法与思考



2023年12月我光荣地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成为一名民建会员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深刻领会民建会章会史和光荣传统。在实践中,我不断探索“双岗建功”的融合点,聚焦“发挥专业特长,提升社情民意信息实效性”这一主题,秉持“无调研、不建言”的原则,逐步形成了“学习、思考、研究、转化”四步工作法,有效提升了信息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两年以来,我撰写上报了100多篇文章。其中65篇社情民意,有45篇被民建河北省委采用并上报;1篇被全国政协《每日社情》采用;5篇被民建中央采用;1篇重要建议被河北省《人民建议》采用并报副省长金晖同志。2篇被河北省政协采用(其中《河北省政协信息》1篇);7篇次被《民建建言》(直通车)采用。积极参与提案与大会发言撰写工作,有4篇建议被民建承德市委选为提交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五次会议集体提案,同时被市政协列为大会书面发言,其中2篇大会发言获得承德市副市长张树国同志批示。认真参与专题研究与理论探索,协助民建承德市委研究撰写了2024、2025年度《民建承德市委会员思想态势分析》报告,完成民建河北省委、民建承德市委下达的调研任务10多篇次,按时提交了高质量调研报告。向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提交学术论文6篇,其中4篇被省社院论文集采用,2次受邀出席相关论文研讨会并作专题发言。完成中央统战部专题征文1篇;完成民建中央理论课题3篇次;2025年围绕河北省“十五五”规划提交建议12篇次;向全国政协、河北省政协各类提案征集活动提交建议20多篇次。

一、立足专业、精准选题,铸牢社情民意工作的“生命线”

我认为,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要有生命力,注重生命线。为此,我充分发挥自身在职业教育与文旅经济领域的专业优势,将“双岗建功”转化为履职动能。结合自身专业,积极研究突发事件和突发事件中的共性问题、共情问题,围绕安全生产、抢险救灾等不断思考,积极撰写相关建议。坚持以“三个聚焦”,不断提升质量效益。

一是聚焦政策热点。在工作中,我紧密跟踪、深入学习、细致研究现象、问题,紧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文旅产业升级”“职教改革”等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部署,寻找结合点和着力点。

二是聚焦民生痛点。围绕重大规划,乡村振兴,城乡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等内容,我积极深入基层一线,深入企业、走进乡村,关注安全生产、救灾重建、农业生产等社会治理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围绕影响重大的突出问题建言献策。

三是聚焦专业强项。我积极依托民建高校支部资源优势,依托职业院校平台资源,围绕教育强国建设,立足产教融合和产学教研创高质量发展,深挖技能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等特色议题,以立体思维、专业考量,形成独特视角。

在具体的工作中,我认为社情民意切忌泛泛而谈,要有理念遵循、情感遵循、价值遵循。在理念上,必须遵循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党为师、向党学习,以服务大局为核心,以助力团结为方法。在情感遵循方面,要注重突出一个“公”字,聚焦“国之大者”,心系民生关切,立足公众所盼所想所愿。价值遵循是助力高质量发展,精准切入政策导向与民生需求的“交叉点”,实现“小切口、大效益”,确保信息的独特价值和专业深度。

二、深入调研、求真务实,夯实建言献策质量的“压舱石”

在工作中,我积极学习民建系统相关工作方法。在工作准则上,以坚持“脚底板下出真知”的原则,拒绝纸上谈兵,将深入调研作为建言献策的根本前提。以此形成了四步工作法:

一是扎根一线。毛泽东主席在红军时期就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是我学习、思考、创新的核心动力。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切实解决广大百姓关心关切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聚焦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等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此,我积极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带着责任,围绕教育强国、体育强国、旅游强国等强国建设,围绕区域高质量发展、弘扬教育家精神、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倡导“三交”名城创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情城市建设等主题,深入企业车间、田间地头、社区网格,掌握第一手鲜活资料,杜绝“闭门造车”和“纸上谈兵”。

二是笔耕不辍。我认为,看到了问题就要思考,思考了就要深入,记在笔端的,就要产生出效益。正是坚持“问题导向,研究问题倾向,突出问题转向”的问题抓手,激发了研究、分析、创作的动力。两年以来,我在思考最强、累计最厚、写作最多的黄金时期,撰写社情民意、调研报告、专题论文等材料10余万字,运用综合对比、量化分析等手段,精准剖析问题根源。

三是突出转化。撰写社情民意、形成调研成果、产生学术创新,最终的目的是有效转化为高质量建议。为此,我在强转化、促应用方面,积极思考选题、立意、逻辑、表述四大组合,围绕相关建议多次雕琢、数易其稿。一些得到市级领导批示的材料,每一个文字无不闪烁着精准、精确、精彩。

四路径明析。在撰写相关信息工作中,我还逐步形成了“四步提效法”,也就是建立并完善“问题筛查—实地验证—数据分析—对策推演”的闭环工作流程。以我是决策者、我是执行者、我是参与者等不同角度、不同站位、不同感受,去深入研究建议的立场、观点、办法,是否符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要求,所想所研所提是否“提得准、能落地、有回响”,建议是否能够助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三、双岗互促、跨界融合,激发履职尽责效能的“倍增器”

我坚持认为,专业是履职“金刚钻”,只有深耕专业领域才能提出不可替代的真知灼见;我深切感受,融合是创新“催化剂”,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打破岗位边界方能激活履职乘数效应。为此,我树立了工作创新的个人理念,也就是发挥专业所学、激发专业所长,不断打破本职岗位与党派履职的界限,打破个人专业与建言领域的壁垒,实现双向赋能、相互促进。具体办法如下:

一是不断探索融合路径。我坚持以教学实践反哺参政议政,一方面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获奖等实践,精准掌握产业一线对人才的需求动态。另一方面将教学中发现的餐饮服务、酒店管理等行业的痛点难点,直接转化为产教融合、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针对性强的建议。

二是以社会服务拓展信息渠道。我通过举办公益培训讲座200余人次,在为疾控中心、水库管理单位等授课过程中,广泛倾听、收集来自不同领域的民生诉求。还创新开展“花样跳绳公益讲堂”等形式,寓信息收集于服务之中,使之成为社情民意的“活水源泉”。

三是专业是履职根基,跨界是创新路径。我认为,只有善于将专业所长和本职工作的资源、经验和平台优势,创造性地转化为履职尽责的素材、视角和渠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带露珠、冒热气”、接地气、有见地的真知灼见。

四、展望与建议

为进一步激发更广大会员履职热情和专业潜能,提升社情民意工作整体水平,在相关层级,还应加强系统性建设。一是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库”,按领域梳理整合会员专业优势。二是探索组建跨领域、跨行业的“跨界课题小组”,鼓励协同攻关。三是搭建更多交流分享平台,推广更具代表、更具效益的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