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走过山间》,作者是美国作家约翰.缪尔,这位19世纪的“山之诗人”在书中记录了1869年夏季在内华达山脉牧羊时的所见所感,不仅复活了自然的灵性维度,更为现代人指明了一条精神返乡之路。缪尔笔下那片闪耀着神性光芒的荒野,不是逃避现实的乌托邦,而是一面映照人类灵魂本真状态的明镜。
《夏日走过山间》的独特魅力在于其双重叙事结构:表面是牧羊旅程的线性记录,深层则是灵魂与自然对话的神秘体验。
《夏日走过山间》的当代意义在于其构建的“生态灵性”范式。在气候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缪尔的自然书写不再是浪漫主义的怀旧,而是生存智慧的启示录。他描述冰川消融的段落读来令人心惊:“这些古老的冰之典籍正在快速融化,而我们甚至还没学会解读它们记载的警示。”这种生态预见性使他的作品超越了时代局限。更重要的是,他示范了一种可持续的精神生活方式:如何在与非人类生命的交往中获得满足,而非无止境的物质消费。当他写道“我的财富是阳光存储在松脂中的金币,溪水打磨花岗岩的永恒劳作”,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替代性的经济伦理——以生态福祉而非GDP增长作为繁荣指标。
合上这本一个半世纪前的荒野日记,窗外的城市噪音似乎变得可以忍受——因为我们知道,只要保持缪尔式的惊奇之心,即使在最平凡的角落,也能听见“百合花宣讲的福音”,看见“麻雀携带的天国讯息”!这或许就是经典的力量:它不只是反映某个时代的镜子,更是照亮所有时代的明灯。《夏日走过山间》的永恒价值,正在于它持续唤醒我们沉睡的生态良知,指引我们重返那个万物有灵且美的故乡。
在我看来约翰˙缪尔更是全球环境保护者,浅谈一下我自己很喜欢但距离专业还很远的爱好,就是骑行和步行。我的自行车不仅是工具,更是自由的象征,我喜欢穿行小巷发现隐秘咖啡馆,或是夜间骑行空荡的街道;我偶尔带上我的“小萌蹬”一起享受大唐南湖的晨起、日落、灯火阑珊和坡道起伏时的畅快。和骑行相比较,步行不仅是移动,更是一种冥想:用脚步丈量城市,观察建筑细节与人群故事;走深风景去享受独处或与友人无声的默契,去观察昆虫,或为一片好看的云调整路线;自然地捡起路边垃圾。
我很平凡,我热爱自然,我喜欢自由。骑行和步行让我和大自然有了深度链接,读了《夏日走过山间》重塑了我对世界的认知,悄然改变着气质,给予我深刻启示,等闲暇时到祖国各地探寻览胜,对自己热爱的事,要步履不停!
好书,就是这样充满能量!催人奋进,励人进取!“茶亦醉人何须酒,书能香我不须花。”学海无涯,光阴催人。书向勤中得,诗书不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