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到2025年,十四个春秋流转,我与民建的故事早已融入生命年轮。当历史的指针指向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80周年,回望这段与民建同行的岁月,字里行间满是成长的印记,更是一名普通会员对参政党使命的坚守与传承。
一、初识民建:一份责任的启蒙
2011年隆冬,我正式加入民建。还记得第一次参加新会员培训时,听前辈说:“我们民建承载的是经济界人士的报国初心。”那时的我,只把会员身份当作一份荣誉,直到在《章程》解读课上,读到“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宗旨,才真正理解这份身份背后的重量。
初入会时,我攥着第一篇社情民意《关于规范农村集贸市场管理的建议》,紧张地请教老会员。“建议很好,但要想想基层能不能落地。”前辈的话让我茅塞顿开。从此,我学会了带着“是否可操作”的标尺审视每一份建言。2012年,当看到自己撰写的《关于加强农村建筑安全监管的建议》被列入市政府督办事项时,那份激动让我明白:民建会员的笔,真的能为民生福祉画出实线。
二、融入民建:在履职中成长
基层工作的经历,让我找到了履职尽责的独特坐标。作为邢台高新区祝村镇政府工作人员,我常常在调研中发现问题:百泉复涌后的开发利用如何兼顾生态与经济?农村征地拆迁补偿资金怎样规范管理?这些来自一线的思考,化作《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征地补偿资金监管》等三十余篇提案,其中《关于加强农村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建议》被列为市政协优秀提案,推动了邢台市调解队伍的网格化管理。
最难忘2020年疫情期间,我负责邢东新区流调溯源组工作。连续42天驻守专班,对着海量数据抽丝剥茧,只为精准锁定每一个风险点。那时每天凌晨,我都会把防控漏洞整理成社情民意,其中《新冠肺炎疫情的危中之机》被民建中央综合采用。当看到建议中的“分区分级管控”措施在政策中落地时,我深刻体会到:参政议政不仅是纸上谈兵,更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实践。
三、情系民建:使命与初心的传承
十四个春秋,民建这座熔炉锻造了我的成长。从最初一年撰写十余篇信息,到如今累计三百余篇建言;从“邢台市优秀政协委员”到“民建全省优秀会员”,每一步进阶都烙印着组织的培养。2021年当选邢台市政协常委后,我在农业专委会工作中创新“调研—协商—督办”闭环机制,推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等建议转化为政策文件,这让我更深刻理解了“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的内涵。
在民建成立80周年之际,翻开泛黄的入会申请书,“为民族复兴贡献经济界智慧”的誓言依然滚烫。那些在深夜修改的提案、在田间地头做的调研、在协商会上争鸣的观点,早已汇成我与民建共同的生命叙事。如今,作为民建河北省委理论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我时常向年轻会员讲述荣毅仁先生创办中信公司的开拓故事,因为我们这代人接过的,不仅是历史的接力棒,更是参政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精神传承。
站在80周年的历史节点,我将继续以笔为戈,以心为盾,在参政议政的征程上书写更多“民建故事”。因为我深知,个人的成长始终与组织的发展同频,而每一份建言背后,都是民建人与党和人民“同舟共济、砥砺前行”的不变初心。(作者系民建邢台市委理论研究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