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观看电影《南京照相馆》后,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影片里那些沉重的画面,如同阴霾一般,沉甸甸地压在我的心头。

《南京照相馆》以胶片为笔,在历史的显影液里勾勒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这部献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影片,通过吉祥照相馆里普通人的生死抉择,深刻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情怀,更向广大民建会员发出了“守护历史真相、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号召。作为一名民建会员,观影时我数次热泪盈眶,既为同胞的苦难而痛彻心扉,更为先辈的抗争而热血沸腾,更深刻认识到:在新时代,我们要铭记历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工作生活中持续显影,成为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永恒火炬。

“苟活者”到“守护者”的精神蜕变,是影片最震撼人心之处,它在于展现普通人如何在极端困境中完成抗争精神觉醒。邮差阿昌初登场时佝偻的脊背、躲闪的眼神,精准刻画了乱世中蝼蚁般的生存状态。当他第一次冲洗日军底片时,颤抖的双手将显影液泼洒在衣襟上,这个细节隐喻着良知与恐惧的激烈交锋。而这种挣扎,恰如党史学习教育中强调的“学史增信”——只有在历史的阵痛中,才能真正筑牢信仰之基。阿昌和照相馆老板老金的觉醒路径尤为深刻,当日军要求他们篡改相册,将屠杀场景改成“中日亲善”画面时,他们的愤怒、屈辱,坚定不能做是反抗的开始。最终他们用生命守护的不仅是底片,更是“真相不可篡改”的文明底线。“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正是中国人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生动写照。影片中老金拉动祖国山河幕布呐喊“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时,那面由北京故宫、杭州西湖等中华地标构成的精神旗帜,恰是中国人民“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的具象化表达。

影片中今昔对比令人动容,中华门的断壁残垣与现代南京的繁华景象重叠,侵略者的铁蹄与今日的和平鸽同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现实的警示。在日常生活中,民建会员要成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移动显影液”,当朋友圈出现抹黑英雄的言论时,我们要挺身而出;当孩子问起南京大屠杀时,我们要耐心讲述;当身边人淡忘历史时,我们要及时提醒。爱国故事、抗战故事在家庭传承中尤为重要,我们要讲给下一代,民建会员家庭应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阵地。让爱国主义精神在代际传递中生生不息,让历史记忆在日常点滴中获得新生。

走出影院,沧州市的繁华景象与影片中的战火硝烟在脑海中交织。《南京照相馆》用胶片的显影、童谣的吟唱、山河的缩影,完成了对历史的庄严致敬。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严谨细致,在生活中传播正能量,在政治修养上永不懈怠,就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山河犹在,国泰民安,而我们要将历史的伤痛转化为前行的力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