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往里走,安顿自己》心里的感触依旧很多。合上书页的瞬间,许倬云先生坐在轮椅上的模样总在眼前晃——出生时仅两斤七两,七岁才坐稳,半生在病痛里打转,却凭着一股劲,活成了照亮许多人的历史学家。
书里没什么大道理,全是一位九旬老人踩过风雨后的实在话。他说“你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这话初读觉得普通,细想才懂分量。早年动荡里,他拖着不便的身体躲警报、寻书读,别人叹他苦,他倒觉得“能安坐读一页书,就是当日的甜”。不是没遇过难,是他早把“不糟蹋自己”刻进了日子里:身体受限,就把精力全扑在史料里;环境嘈杂,就给自己辟出“心里的静处”。
最触动我的,是他说“即使是清贫的生活,也有直接、现实的快乐”。不是故作豁达,是真见过世面后的通透。他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一碗热粥配咸菜都能品出滋味;也见证过世事变迁,却从不说“要是当初”,只说“我对自己的期许,是尽力而为之”。这种“尽力就好”的心态,比任何成功学都实在——承认“每个人都有抓不住的云,做不到的梦”,才不会被求而不得的执念困住;明白“归结到内心,人要对自己负责”,才会把日子过在自己的节奏里。
现在总有人说“活不明白”“活得很累”,其实许先生早给出了答案:所谓安顿,从不是等环境变好,而是在心里修一处“稳当的地方”。身体不便,就用思想拓宽天地;世事难料,就守着“尽力”的底线。他的人生哪里是传奇,不过是把“对自己负责”四个字,用九十年的时光,慢慢活了出来。
合上书本,心明了了,忽然觉得,日子里那些拧巴的、焦虑的,好像都轻了些。原来最好的活法,从来不是乘风破浪,而是像许先生这样,往里走,把自己安顿好,再带着这股稳劲,慢慢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