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长期深耕地球化学领域、有幸投身“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的科研工作者,我的办公桌与记忆深处,始终镌刻着一张元素周期表。那些整齐排列的方格,是解码宇宙的密钥,记录着地球45亿年演化的恢弘史诗;是洞察自然的棱镜,折射出物质世界运行的深层规律。而今,在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80周年的庄严时刻,当我再次凝望这张科学图谱,竟惊喜地发现:它亦是解读一个政党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思想载体——这里有理想与实践的完美化合,有信念与使命的持续裂变,更有无数知识分子将个体“元素”融入国家“化合物”的壮丽征程,在多党合作的政治土壤中,生长出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回溯八十年前,风雨如晦的旧中国正处在救亡图存的关键关头。黄炎培、胡厥文等先贤怀着“实业救国”的赤子之心,在战火硝烟中组织工厂内迁,以血肉之躯守护民族工业的火种,用实业之基托举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并非手握权柄的执政者,却是心怀家国的实业家、教育家与科学家;他们不求轰轰烈烈的壮举,却以“涓滴汇海”的坚守,在乱世中点亮了民族工业前行的明灯。先贤们深知,一个国家的强盛,既需要政治清明的“骨架”,更需要经济筋骨的“血肉”、科技血脉的“活力”——这恰如地球化学中“微量元素控制宏观过程”的深刻哲理:那些看似微小的政策倡导、实业推动、教育启蒙,正是打破历史困局、推动时代巨轮破浪前行的关键“催化剂”,以润物无声的力量,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历史深处走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新时代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开辟了广阔天地。作为密切联系经济界的参政党,民建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以“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政治智慧,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主动作为。这种“同心同向”的信念,也深刻启迪着我:科研工作既要深耕专业“沃土”,更要胸怀时代“苍穹”;既要破解自然“密码”,更要服务国家“需求”。今年,民建中央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列为重点调研课题,民建廊坊市委也聚焦“算力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数字赋能中小企业提质增效”等关键议题开展专题调研——这些实践,正是参政党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主动担当作为的生动写照。
在我参与的“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中,我们初步构建的“化学地球”大数据平台,正通过数据共享与科学服务,为全球绿色发展、国家高层决策提供精准支撑,为区域生态保护与绿色转型注入科技动能;在“滇南超大规模中重稀土矿床”的发现过程中,我们以地球化学的专业视角,为国家战略性资源安全贡献了科学力量。这些探索,本质上都是将专业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的具体实践——正如地球化学研究既要精准测定元素含量,更要揭示其环境效应与产业价值;民建会员的履职之路,同样需要在专业深耕与时代需求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2018年,我执笔完成的《关于加强我省农村土壤污染防治的建议》,正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该提案最终入选河北省政协成立以来35件有影响力重要提案,让我更加坚信:把专业所长与民生所盼、国家所需紧密结合,便是民主党派成员最有价值的“履职答卷”。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回望,民建八十年的奋斗历程,恰如一场深刻而持久的“地质作用”——没有火山喷发的剧烈震撼,却以温和而坚定的力量,持续塑造着中国政治生态的“地层结构”。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改造,为国民经济恢复注入活力;到改革开放后主动推动民营经济“活化反应”,为市场经济发展破冰探路;再到新时代聚焦科技自立自强、绿色低碳转型,为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民建始终以“建设性”为内核,以“专业性”为动能,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稳定同位素”,以自身的坚定与可靠,为国家发展大局提供着持久的支撑。
作为地球化学工作者,我研究的是地球深处元素的迁移与富集,探寻的是自然系统的平衡法则;而民建长期推动的,是社会系统中人才、资源、智慧的优化配置,追求的是国家治理的动态平衡。看似不同的领域,却有着相通的追求——我们都在以科学的思维、系统的视角,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书写平衡与进步的篇章。今天,我国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双碳”目标的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都在呼唤着我们以更主动的姿态、更专业的能力,参与国家治理、服务时代需求,让科学精神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提及新质生产力,这一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摆脱传统增长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它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数量叠加,而是通过技术革命、要素创新与产业跃迁,实现生产力的“相变”与“重构”。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化学中的“相变过程”:水在特定温压条件下,从液态转为固态或气态,分子结构未曾改变,宏观性质却发生了质的飞跃。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正是一场深刻的“社会相变”——当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科技“分子”,在政策引导、资本支持与人才支撑的协同“催化”下完成重组,整个经济系统便从传统发展的“液态”,跃入创新驱动的“气态”,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磅礴动能,为高质量发展开辟出全新空间。
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化学”与“建设”的内在关联愈发清晰。“化学”探索物质转化与能量交换的客观规律,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科学依据;“建设”则立足社会进步与文明演进的实践需求,为国家发展擘画前行路径。民建之“建”,从来不是单一的经济建设、制度建设,而是以科学精神为底色、以系统思维为方法的全方位构建。在民建的会员队伍中,有企业家勇立潮头,推动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有科学家攻坚克难,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有教育者深耕讲台,培育创新型人才——他们正是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核心反应物”与“关键催化剂”,以各自的专业优势,为这场“社会相变”注入着源源不断的能量。
多年的地球化学勘查经历让我深知:微量元素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可实现百倍、千倍的富集,最终形成支撑国家发展的战略性矿床。这一科学现象,恰是民主党派成员在国家治理中角色的生动隐喻——我们正如社会系统中的“稀土元素”,人数虽少,却在关键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属性”。我们以专业视角建言资源循环利用政策,让每一份资源都能发挥最大价值;以科学精神参与环境治理协商,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以责任良知推动科技伦理建设,守护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这便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化学使命”,也是民主党派成员服务国家发展的价值所在。
更令人振奋的是,民建组织中日益蓬勃的跨学科、跨领域协作,正如同化学中的“多相反应”——不同相态的物质在界面处发生复杂而高效的相互作用,催生全新的物质与能量。在民建的平台上,我见证了经济学家与环境科学家围坐一堂,共同探讨绿色金融的“反应路径”,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找到平衡点;见证了工程师与社会学者联合调研,深入分析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活化能”,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解决方案;见证了教育工作者与法律专家协同发力,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立法的“平衡常数”,为人才培养搭建制度保障。来自企业家、教师、医生、工程师、艺术家等不同“元素家族”的会员,在民建这个“催化载体”上打破专业壁垒,形成“异质结”般的创新界面,激发出远超个体之和的“协同效应”,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这一切努力,最终都指向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释放。民建所倡导的“建设”,从来不是粗放的“堆砌”,而是精密的“合成”——如同化学家在实验室中精心设计分子结构,我们在社会实践中科学设计制度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转化。若以“化学思维”解读这场变革:人才与知识是“原料”,政策与环境是“反应条件”,协商与合作是“催化剂”,而最终的“产物”,正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共二十大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民建会员中的科技工作者,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不仅要在实验室中破解地球的化学密码,更要以民建平台为“反应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务实管用的政策建议,将科学精神融入国家治理的具体实践,让“科技之火”点燃高质量发展的“催化链”,为新质生产力培育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纪念民建成立80周年,不是简单的回望过去,而是一次深刻的“同位素定年”——为我们的初心标定时间坐标,为我们的使命凝聚前进力量,更为未来的行动校准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将以科研工作者的严谨态度,对待每一次参政议政,确保建言献策都经得起实践与历史的检验;以地质年代的耐心与坚守,践行多党合作的制度信念,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向、同频共振;以元素守恒的客观规律,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自觉,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永不迷失方向。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都有其独特的原子结构与反应路径,都能在特定条件下释放出专属的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舞台上,每一位民主党派成员也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化学位置”,都能在服务国家发展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今天,我以一名地球化学工作者的身份郑重宣告:我愿做一颗坚定的“碳原子”——在民建这个“有机分子”中,与其他“元素”紧密共价结合,形成坚韧不拔的结构;在国家发展的宏大“反应”中,持续释放能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我更愿成为一枚“催化剂”——不消耗于时代的“反应”,却能加速社会进步的进程;不主导发展的方向,却能提升国家治理的效能。在民建这个“多功能催化体系”中,与万千会员一道,共同投身这场始于八十年前、并将绵延永续的伟大“社会化学反应”,以同心之志、同向之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全部力量。
真正的“化合物”,从来不是简单的物质混合,而是深度的融合与共生;真正的多党合作,从来不是形式上的协同,而是思想上的同心、行动上的同步。今天,我们正以“化学”为基、以“建设”为途、以“新质生产力”为果,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最富创意的政治化学方程式——相信在这个方程式中,每一位民建会员的努力,都将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变量;每一次同心同向的实践,都将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增添崭新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