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顺利就业关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自2023年民建承德市委启动“毕业季•民建百企进高校”活动以来,民建会员企业——承德百盛通讯器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盛通讯”)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担当作为,将服务大学生就业视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性、精准化、长效化的举措,探索出一条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促就业新路径,成为民建企业助力高校人才输出的一个生动典范。
百盛通讯在民建承德市委的积极引导下,由民建承德市委企业委员会搭建桥梁,民建承德市委高校支部主委计卫东、民建企业委员会主任梁久龙担任校企联络员,在民建承德市委委员、公司总经理刘爱军带领下,通过“精准招聘+赋能培训+长效合作”的三位一体模式,将校招工作做出了深度、做出了温度、做出了实效。其成功实践表明,民建会员企业完全可以在服务国家“稳就业”“保就业”工作大局中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一、精准对接,搭建高效招聘直通车
百盛通讯认真实践“毕业季•民建百企进高校”工作任务,深刻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与需求,摒弃传统粗放式招聘模式,转而实施精细化、定制化的招聘策略。
1.精心策划,方案先行。百盛通讯高度重视每一次校园对接活动,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精心设计整体招聘方案。方案不仅明确了招聘目标、流程安排,更注重与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沟通协作,确保招聘活动有序、高效。
2.按需设岗,人岗匹配。在岗位设置上,百盛通讯不搞“一刀切”,而是紧密结合企业发展实际需求与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分布。通过前期调研,详细了解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技能侧重,据此开发出对口的技术、营销、管理类实习及就业岗位,力求实现“学以致用、人尽其才”。截至案例撰写时,公司已成功对接三百多名大学生,其中正式录用22名优秀毕业生,培训并向会友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二百多人次,为企业和毕业生之间架起了坚实的桥梁,并形成了“民建会员企业+会友企业”的用人平台,塑造了新模式。
3.保障权益,增强引力。在招聘过程中,百盛通讯特别关注毕业生关心的核心利益问题。明确向求职者阐述岗位的薪金待遇、社会保险缴纳情况以及劳动安全保障措施(“薪金、社保、安全”三要素),以透明、负责任的态度消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增强了岗位的吸引力与企业信誉度。
二、延伸服务,构建就业创业赋能平台
百盛通讯认识到,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仅提供岗位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赋能于前,扶上马再送一程,为此创新性地打造了“校企合作就业创业平台”,并以此为载体,开展了系列延伸服务,助推大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和支持,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1.公益培训,提升技能。以校企合作为重要抓手,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开展了面向大学生群体的线上、线下公益性岗前培训。培训内容涵盖职业规划、面试技巧、职场礼仪、专业技能提升、行业认知等多个方面,旨在弥补校园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技能缝隙,有效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已成功开办四期培训,累计培训超过200人次,受到了学生和校方的一致好评。
2.平台赋能,拓展空间。以校企合作平台为依托,推动精准实习就业。校企合作平台不仅是校企合作的桥梁,更是一个集信息发布、资源共享、交流互动、创业指导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通过平台,为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生们提供了接触市场、了解行业、获取指导的机会,拓展了大学生未来发展的路径,助力更好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三、长效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内涵
为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确保校招工作的可持续性并不断优化成效,百盛通讯与高校畅通了常态化沟通交流渠道,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
1.定期回访,持续互动。百盛通讯坚持对合作高校进行定期回访,一方面就已录用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与成长情况进行反馈,及时给予关怀与指导;另一方面,与高校就业部门、院系保持密切沟通,及时掌握人才培养的新动向、新需求,为后续招聘计划的调整与优化提供依据,形成良性循环。
2.合作共赢,共育人才。通过持续地回访与互动,百盛通讯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已超越简单的招聘与被招聘,逐步向深度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方向发展。企业为学校提供市场前沿信息和实践基地,学校为企业输送契合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百盛通讯的案例,不仅为其他企业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也深刻诠释了民建会员企业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责任担当,是汇聚社会力量共同促进青年人才发展的优秀例证。未来,期待更多企业能像百盛通讯一样,精准发力,久久为功,为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