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ndcaheb.org.cn/infodetail.aspx?newsid=4946
在中共省委八届五次会议上,省委书记周本顺就我省实现工业强省战略提出了“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八字方针,八字当中,有一个关键字,那便是:生。仔细分析,在这里,生,内涵颇广,值得细加探讨。另一方面,它是一种愿望的诉求,不是说愿望不重要,成就任何一件事情,先是要有愿望的。但愿望还不是现实,愿望的实现,还要有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作指导,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这里的“生”,更多的当是指此而言。所以,研究如何“生”的问题,对于加快我省的工业发展,实现工业强省战略,当有更加切实的实用意义。
任何事物的成长发展壮大都有它的内在规律性,工业的发展自然也有它的规律性,就一般规律而言,工业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阶段催生不同的工业。阶段性彰显着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特色,一方面,阶段性规定了工业发展的能量,另一方面,阶段性促成工业的进步成长。一般说来,工业化的进程大抵经过这样几个阶段。一是前工业化阶段。在前工业化阶段,一般是以劳动力密集型家庭小生产为主。城市经济活动局限于小型家庭企业范围,就业者主要是工匠、小商贩及其他低层次服务业人员。二是工业化阶段。在工业化阶段,经济活动开始部分地由家庭转向企业化生产,资本与劳动力相比资本的重要性进一步体现出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资本的积聚以及商业贸易网不断完善,工业活动的集中性逐步增强,这种集中性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发展。在此过程中制造业得到优先发展,成为工业化时期的“宠儿”。制造业作为强有力的以出口为指向的工业具有放射型功能,它产生新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进城工作,进而带动经济各部门的整体水平提高。三是后工业化阶段。在后工业化阶段,随着工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增强和现代高科技的介入,以及资本与劳动力比例的提高,使得制造业可在劳动力少量增长甚至减少的情况下而实现产量增长成为可能。同时,交通网的完善,使大型生产部门迁往边缘地区和较小的城市,在市中心的地位被知识密集型公司所取代。主要城市的功能逐渐由产品加工和低层次服务业向信息处理和高层次服务业过渡。
这三个阶段,便是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之路。正确认识这三个阶段,有助于我们对当地工业现状的合理定位,有助于我们明细当地的工业战略形势。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工业现在已进入后工业阶段,这种说法固然有它一定的理由,但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它忽略了中国工业发展的不均衡性。一些大工业城市,沿海经济区,高科技聚集区,其工业发展程度可能已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并驾齐驱,但这并不是中国工业的整体状况。中国依然存在工业发展滞后的地区。就邢台市工业现状而言,显然,我们尚处在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中。第一,邢台市依然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农业大市,邢台市七百多万人口中,其中70%是农民。由于工业规模发展的迟缓,尚不足以吸纳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城镇化过程缓慢。第二,规模以上的大型工业集团少,资料显示:全市去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仅三家,五十亿元以上的企业仅今麦郎一家。装备制造业新产品开发缓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综合竞争力弱。第三,劳动力密集型的家庭作坊式的小型加工业依然占据相当比例。(如东汪的板材加工)邢台市工业发展的“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显然应当依据这样的基本定位来做文章。
相对于具体的企业来说,企业的“生”又有企业本身的规律性可循,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需要许多客观条件的促成,而非单凭人力可为。从硬件上讲,第一要有资源,第二要有市场,第三要有技术,这是最基本的。从软件上说,企业文化的建立和成熟,企业管理的理性张力和情感诉求。这些,都规定了企业生存发展的可能性。除此而外,尚有地理,人缘,机遇等外在因素的制约,有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制约,当然,还有企业家本人经营理念的制约,企业的“生新”“生有”必须遵循这样的客观规律,必须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想和现实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这里,有一个相关的问题需要提出来加以研究,那便是:在企业“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做些什么?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反观近几年经济上“政府主导”的现实,可以发现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所谓市场经济,从本源意义上说,是由市场操控的,而不是行政手段的干预。但是,中国的问题自有它的特殊性,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实际上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中国需要的是经济总量的提升,在这样特殊的历史阶段,政府,作为撬动经济杠杆的主动者,规范经济转换的路径,实现有序转换,功不可没。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经济的性质在发生着转变,按照世界银行对亚洲国家经济形势的分析,中国经济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近在眼前。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经济总量的增长,而是经济质量的提升,是经济结构困境,产业升级困境和社会稳定困境。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政府要做的首先是放权,而不是与民争权。多年来,由于我们一直把GDP增长作为考核中心,“政府主导”和“县域竞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形成了GDP膜拜,经济结构转型缺乏原动力。地方政府一味得追求增长和投资政绩的“动物精神”,已经导致政府在市场经济领域的严重越位,而在公共服务领域严重缺位。而且,GDP膜拜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贫富差距拉大,分配不公,寻租腐败严重,社会利益结构固化等诸多社会矛盾,所以,我们要正视目前的经济现实,政府要明确自己的定位,真正实现由“全能型政府”“管控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变经济的“加快发展”为“科学发展”。
总之,依照规律,明确定位,谋求发展,乃是企业“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稳妥发展的路子。
企业的“无中生有,有中生新”,除了要依照经济规律和自身规律意外,要有市场前瞻性。这是企业“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重要因素。
所谓市场“前瞻性”,是指企业转型升级之前,对市场发展前景进行合理定位,能够科学准确地把握市场,适时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容、目标、措施以及侧重点进行调整和完善,稳妥的实行转型升级。使企业保持相对稳定和均衡的发展态势。
影响市场“前瞻性”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主观理念方面的原因,也有市场消费需求方面的因素。
首先,决策导向作用是影响“前瞻性”的关键性因素。企业领导层面决策能力以及导向作用的充分发挥对于企业“有中生新”的“前瞻性”影响深远,如果企业领导层面的决策能力和水平相对较高,对市场具有较强的适应度和把握力,则能够根据市场消费需求采取有效的手段,推动企业合理的转型。反之,如果企业领导层面水平不高,决策能力低下,那么,市场“前瞻性”则无法得到进一步体现。这种情况下,企业决策参照相对滞后,缺少市场性、针对性与灵活性,企业转型就具有某种盲目性和不稳定性。因此,企业领导层面必须从自身做起,切实提高决策力与创新力。
其次,企业市场经营活动驾驭能力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前瞻性”。了解市场、分析市场、驾驭市场是企业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前瞻性”需要企业能够准确的把握市场动态,了解市场信息变化,及早预见市场可能发生的变化与发展动向,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市场进行合理、科学引导,使之沿着一定的方向和轨迹稳步发展。如果弱化了市场的驾驭能力,也就意味着企业对市场预见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不强,使得“前瞻性”处于较低水平运行,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的提高。
固然,地区工业发展的“无中生有,有中生新”还关涉经济的,政治的,体制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