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中城市功能浅议

http://www.cndcaheb.org.cn/infodetail.aspx?newsid=5268

    应该说,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我们不是不知道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只是在充分关注城镇化推进的策略或手段中,忽略甚至有时是放弃了城市原本的功能考虑。当我们聚焦于城市的工业现代化和城市的经济增长以及人口聚集时,我们忽略了城市“宜居”这一基本功能。因此,在前几年的城镇化建设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盲目扩张,过度投资,人为造城,出现了泡沫城镇化。诚然,一个城市,承载着诸多功能,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然而,为城市的居民们创造一个宜居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为人的生存发展提高构筑一个舒适安逸的“巢”这一基本功能千万忽视不得。近来有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思路,这个思路无疑对今后的城镇化发展规正了方向。

    一,城镇化的着眼点在哪里

    城镇化的着眼点究竟应该放在哪里?这是一个必须首先弄明白的问题。在城市诸多功能中,人的功能才是最根本的。经济也好,政治也好,文化也好,离开了城市里的人,一切都等于零。因此,我们的城镇化必须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城镇化不是高楼的城镇化,也不是工业的城镇化,而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的基本点便是“宜居”。实际上,城市也是个“家”。城市所承载的责任同样是“吃喝拉撒睡,油盐酱醋茶”,一个完整的家所应该具备的“锅碗瓢盆”城市一样都不能少。只有这样,城市才能吸引更多的人群加入进来,进而实现城市的诸如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其它功能。不能设想,一个使人无法安居的城市,能实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繁荣。无疑,城镇化的着眼点应该放在“人”上。前几年,城镇化之初,政府对于城镇化的着眼点明显是有偏颇的。偏颇大致来自两个因素:一是利益的驱使。由于城镇化过程中,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政府把城镇化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不顺应市场规律,不考虑客观实际,而是凭主观愿望,热衷于征地卖地,大拆大建,盲目扩张,一哄而上。以土地依赖推进城镇化,以房地产化推进城镇化,其结果是:建造了人气清冷,房屋空置的“鬼城”,并且激化了社会矛盾,社会不稳定因素上升。二是考核指挥棒和政绩效应的驱动。由于上级政府把城镇化率作为衡量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在这样的政绩考核效应的驱动下,扭曲了地方政府的行为,在对城镇化的内涵理解不深,把握不准的情况下,盲目的铺摊子,扩规模,导致大量的“城市病”应运而生。

    二,城镇化建设中,操作上的偏差

    在理念偏差的基础上,出现操作上的偏差是必然的。我们说,第一,城镇化建设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的,它不仅取决于当地的现代工业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当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还有人口,土地,户籍,环境等许多外在的或内在的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人为地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在城镇化建设中,要尊重彼时彼地的客观条件,因地制宜,逐步推进。第二,城镇化建设要有科学的系统的整体的规划。要组织专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论证,在具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基础上,做出系统的完整的,阶段性规划。规划是一项非常科学严谨的工作,注重客观性,现实性,由不得半点主观臆断。第三,要严格按规划办事,将规划落实到位,不得随意地人为变更,更不能置规划与不顾,凭长官意志办事。而城镇化之初,我们正是在这样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那时候,在轰轰烈烈的“征地卖地”的利益驱动下,政府的所有热情都被土地财政所裹挟,根本来不及制定什么规划。“大跃进”式的一哄而上,一幢幢高楼立起来了,一座座工厂建起来了,一根根烟囱竖起来了,以高楼的林立展示了城镇化的规模,以烟囱的林立展示了工业化的规模。但是,百姓赖以生存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并没有跟上来,医院人满为患,交通拥挤,学校、幼儿园学生数剧增,且农民工的子女由于受户籍的限制求学无路,城市的绿地,公园建设被忽略,甚至连公共厕所都成了问题。由于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由于缺乏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缺乏产业支撑和就业保障,缺乏功能完善的配套设施及政策服务,“城市病”凸显,“伪城镇化”初露端倪。

    三,城市软环境和硬环境问题

    先说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属于软环境。在政府主导的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过程中,其短期行为可能拉升了经济,提升了城市形象,但是,城市大了,人口多了,原来的城市格局被打乱了。城市原有的文化秩序也被打乱了,突出的问题是:大量进城农民的不断涌入,带来了诸多社会公共道德问题,比如交通秩序,卫生习惯,公共秩序等。再就是进城农民的心理定位问题。农民成了城市的常住人口,他们虽然实现了居住地的转移和职业的转换,但并没有实现身份和地位的转变,他们在城市就业了,但并不具有城市户籍,他们劳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市,积累在农村。他们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身份定位,他们的心理在彷徨。当他们在和城市的交往过程中处处碰壁的情况下,他们的身心受到了打击和挫折,城市带给他们不安全感。另外,城市的栉比鳞次高楼建起来了,一家家大工厂建起来了,而具有当地特色的空间文化环境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比如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公园,供居民强身健体的体育场所等等都很缺乏。究其原因,一是没有规划。二是由于建公共设施无利可图,没有效益推动力。再说硬环境。由于大批的低端耗能的工业的进入,不仅快速蚕食着有限的自然资源,而且污染了大气环境,污染了地下水资源。目前,这已经成了非常严重的生态问题,大家有目共睹。

    无可讳言,以往的城镇化建设问题多多。我们不能听由这样的“畸形”的城镇化再发展下去。我们应该正本清源,回到科学的城镇化道路上来。

    首先,一定要按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办事。城镇化建设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人为臆断。因此,政府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工业的,农业的,人的,物的,自然的,生态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做出符合实际的设想。其次,要以市场规律办事。市场体制下,许多事情受市场经济的制约,受市场经济的调整,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不是靠人的意志所能转移的。当我们试图以人的意志扭转市场规律的时候,往往会碰壁。有时候,给政策上的倾斜,给资金上的支持,虽能解一时之渴,但从长远看,那时的倾斜支持或许就是人为的挖了一个陷阱。再次,要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目前,由于太多的关注眼前利益,比如,地方政府靠“征地卖地”发财和土地批租制等,便是明显的短期行为,其实质就是透支未来,这种“寅吃卯粮”的结果,势必为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贻害无穷。最后,城镇化建设必须有科学的长远的系统的规划,而且要严格按规划办事,不能凭某个领导的一时冲动来定调子。规划要与当地的产业基础、城市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人与物相适应。规划要考虑城市的方方面面的功能。这里,“宜居”这个基础的功能一定不能忽视,忽视了这个功能就等于忽视了这个城市本身。归根结底,人,只有人,才是城镇化的核心,离开了人的所谓“城镇化”只能是“鬼城”,跟真正的城镇化一点关系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