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京津冀区域水体治理合作机制的建议

http://www.cndcaheb.org.cn/infodetail.aspx?newsid=5687

    京津冀地区是海滦河流域水资源开发使用程度最高的流域,也是我国水污染最严重的流域,目前面临着严重的水质危机,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严重超采等水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水资源短缺。京津冀地区属于“资源型”严重缺水地区,2011年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19m3,天津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16m3,河北省虽然是上述两市的最大水源地,但绝大部分地市行政区水资源也极为贫乏,人均水资源仅为307 m3,占有量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 m3“极度缺水标准”。

    二是地下水告急。据水利部发布的《中国北方平原区地下水动态月报》提供的数据,2012年7月初,北京大部分平原区地下水埋深12至50米,天津大部分平原区地下水埋深1至8米,河北省的保定、石家庄地区地下水埋深一般12至50米,局部超过50米。与2011年同期相比,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埋深增大,地下水储存量减少。华北地下水超采达1200亿立方米,华北透支的地下水据估计已近2000亿立方米,一个世界最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已经形成。

    三是水体污染严重。主要表现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和经济不断发展,污水排放量越来越大,加上气候干旱,地表水的稀释自净能力极度降低,水体纳污承载力接近极限。目前,京津冀被污染河流已超过70%,绝大部分为严重污染。大中型水库也日渐受到污染的威胁,部分水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并呈加剧趋势,各大流域水生动物数量明显减少。2013年,国土资源部对华北平原的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综合质量整体较差,可以直接饮用的一类地下水仅占22.2%,需经专门处理后才可利用的类地下水则占56.55%以上。

    如上所述,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削弱了水体的生态服务功能,已影响到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急需以治本的方式,从整体流域的视角来解决现实问题。党中央、国务院研究制定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这是改善区域水资源环境、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有利契机。现就建立区域内的创新水资源环境治理合作机制,建议如下:

    1、统筹区域内水资源的合理调配

    水资源的分配,除了考虑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以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水生态环境保持为前提,尤其是在京津冀水体的生态服务功能面临危机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北京和天津的发展,减少河北的用水量,使其大量开采地下水是不正确的水资源分配方法。京津冀地区的未来整体区域策略必须进一步从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层面结合水资源、土地利用的空间规划来调整,但是,这个调整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对于京津冀的水环境现状,只能在当前经济和有限水资源之间进行协调,河北作为天津和北京的水源地,要考虑到水源地健康的水系结构和地下水补给,逐步恢复和重建水系结构,改变河北“有河皆干”的局面,以构建京津冀的安全水资源格局。

    目前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起草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简单地以各市土地面积和人口为基础确定水资源配置基准比例,没有施行向水源保护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原则,这有悖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鉴于河北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和为京津用水做出的牺牲和贡献,应赋予其取水优先权,在调水的过程中结合沿途的水环境修复和重建一起进行,对京津冀地表水和地下水补充起到推动作用。

     2、促进流域生态环境的共建共享

    建立以平等互利为基础的水资源转让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才能使生态功能区凭借其提供的生态服务获得合理的收益。一是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准市场运作的跨区域水权市场。并在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流域民主协商、准市场运作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运行模式。二是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变“无偿调水”为“有偿用水”,对上游来水按质按量给予一定补偿,确保上游用户和政府不因节水治污行为而产生经济损失。河北向京津供水价格要达到河北从山东购买黄河水的价格,水价提高部分返还给水源涵养地和供应地。除水市场收入外,还可从京津冀三省市财政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专项资金建立水土保持基金,以补助在城市上游建设风沙源防护区、水资源涵养区等生态屏障建设和维护工作经费支出。三是努力实现全流域生态共建。水安全格局规划应与河川流域系统紧密结合一起,并统筹与水和生态环境相关的上位计划,做好流域整体规划的上游、中游、下游的水资源与水环境治理策略。

   3、强化水污染协同治理

    京津冀地区所属的海滦河流域要建立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强水污染防治、污染物排放总量遏制、水环境质量改善等工业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区域综合治理工作。并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完成水源地环境调查,建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制度,针对密云水库、于桥水库、王快水库等大中型水库水源地执行保护机制。要在全域范围内建立跨界断面考核和补偿机制,强化污染减排和治理,以及各跨市河流环境保护责任制。要大幅度削减工业污染的排放,管理好城市生活污染的排放,治理好农村河沟、河岔。

    跨界水污染协同治理要注重加强沟通,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努力;要有正确的组织机制;要注重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相关部门重视与支持;同时,要建立正确引导政策,发动广大群众保护环境积极性。

    4、加强水源地的保护

    根据海滦河流域的特点及水功能区划大纲进行一级区划,突出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的原则,将流域内最重要的地表水供水水源地、跨流域调水河道、重要河流源头划为保护区;保护区上游适当划分保留区,其余大部分省内河段、水域,均划为开发利用区;跨省界河流、省界河段、部分开发利用区和保护区之间衔接河段划为缓冲区。

    由于海滦河流域水资源匮乏,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极高。保护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安全为海河流域首要任务,必须把大型集中式供水水源地做为保护区。潘家口、大黑汀、密云、官厅、于桥、怀柔、岳城、大屯(规划)、岗南、黄壁庄、引黄济冀大浪淀等11 个大型水库集中式供水水源地, 以及白洋淀列为海河流域一集区划中的重点保护。

    水如同京津冀地区命脉,联系着上中下游及各行政区域且无法分割,因此京津冀生态环境控制体系尤其应以水环境控制为优先。借由“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行,并辅导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区域合作,以联手保护恢复水源、水土、水质、减低沙尘暴和洪涝灾害,逐渐构建区域的生态安全,并最终达到人居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