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ndcaheb.org.cn/infodetail.aspx?newsid=6643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民建省委基层组织负责人培训班,在现场教学中,参观了河北唐县的柯棣华纪念馆,通过参观学习,很有感触。
柯棣华纪念馆环绕在苍翠松柏间,显得庄严肃穆,沿着高高的石阶拾级而上,第一个进入眼帘的柯棣华大夫的石碑上,有毛泽东撰写的柯隶华大夫在中国度过了一生中的最后五年工作历程,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精神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国人民心中,看到这里一股敬意悠然而生。
纪念馆内有毛泽东的亲笔题词:“印度友人柯隶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隶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柯棣华,原名德瓦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38年6月29日,柯棣华在这一天申请并加入由他和爱德华、巴苏华等5位医生组成的赴华医疗队。9月29日,医疗队经长沙辗转来到汉口,被中国红十字会编为第15救护队,先后在汉口、宜昌、重庆等地工作。1939年1月16日,就在医疗队获得批准,准备奔赴延安的前夕,柯棣华不幸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和其他几位医生劝他回国料理后事,他强忍悲痛说:“我的家庭确实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但这里千千万万无辜受难的人民更需要我。在我没有实现我向印度国大党所做的保证――至少在中国工作满一年之前,我决不回印度。”1939年11月4日开始,柯棣华和印度医疗队的同伴们,出入枪林弹雨之中,走遍了晋东南、冀西、冀南、冀中、平西和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数次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在战争环境中,他们和抗日军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们没有任何怨言,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在沿途施行了50余次手术,诊治了2000余名伤病员。1941年1月,他“正式参加了八路军”――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柯棣华曾说过:“这里是白求恩工作过的地方,你们的学校也以白求恩的光荣的名字命名。我一定要向他一样,献身反法西斯斗争的伟大事业,决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这是他的心声,也是此后一切行动的最好的概括。1942年12月9日,柯棣华的癫痫病再一次发作,医护人员虽全力抢救,也未能挽救他的生命。他全部工作,他的热情,他的献身精神,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激励人们前进。
他说;“我想只要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中国人民得到解放,就是我死了,印度人民也是高兴的,因为我已经把我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东方反法西斯斗争最壮丽的事业”。由此可见,柯隶华大夫在战斗环境越来越艰苦,伤员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在那些英勇善战不怕流血牺牲的八路军战士感染下,依然不顾自己的病情,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在那样一种前所未有的艰苦生活中,他带着充满活力与愉快的心情与病魔与日寇战斗,因为他知道他的生活和生命已融入了这个伟大的民族之间。
朱德评价说:“生长在恒河之滨,斗争在晋察冀,国际主义医士之光,辉耀着中印两大民族。是的,一个人的人性之光在哪里发光和闪耀取决于他的方向,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于他的高度与宽度,一个人的思维高度与深度取决于他是否用世界观的眼光来丈量自己的尺度”。
我们也要在工作中继承前辈们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使我们有一个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善于思考积极进取,用世界观的方式看待世界格局,以积极的心态迎接面临的各种挑战,用宽阔的胸怀接纳整个世界,以自强不息的态度提升自己,继承老一辈的革命意志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体现正能量。
我们更应该学习他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与中国人民同甘共苦的艰苦朴素作风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刻苦学习的精神,对工作极端负责和舍己为人的精神,勤奋工作,不讲索取的无私奉献精神,战胜困难的艰苦奋斗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