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ndcaheb.org.cn/infodetail.aspx?newsid=7267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所谓协同发展,就是协调三地,凝聚共识,群策群力,目标一致,明确职责,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分工协作,互帮互助,形成合力,共同发展,共铸辉煌。就应如战斗中的协同作战一样,有主有次,有攻有守,互相配合,互相支援,甚者扬长避短,主动出击,以求获胜。
仅就三地的教育事业而言,切实推进协同发展,实现三地教育一体化进程将同其他领域的一体化一样,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结果。
当前,三地在教育领域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均衡。据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吕巍):民进中央在此前的调研中发现,京津冀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受教育状况呈现梯次分布,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不平衡,制约了三地产业布局、人才汇聚以及创新能力。京津冀共有中央直属高校51所,43所位在北京;京津共有“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39所,河北省仅1所。约75%的研究生培养集中在北京,约60%的专科生培养集中在河北,天津高等职业教育相对发达。北京地区集聚大量优质教育资源、拥有高水平师资队伍,但由于承载力限制,教育资源呈现饱和、外溢状态;天津教育资源优良,基本与本地承载力匹配;河北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明显不足。报道同时引用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的两句话:1、“京津冀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高等教育布局和质量、人才规模层次和结构不平衡的原因是三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深层次原因是三地的区位差异和由此导致的政策壁垒。”2、“教育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促进创新的重要渠道,其协同水平影响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为此,今年两会上民进中央提交了《关于促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提案》,呼吁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京津冀教育合作发展。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立足三地教育发展的现状,我们经过深入调研和分析认为,京津冀教育一体化应该重点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义务教育应重点抓好三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分布,使优质资源能够三地共享。1、积极推进京津各中小学与河北各中小学开展合作办学,从办学理念和经验、教学制度和管理,到硬件设施建设、师资力量配备等方面,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对等交流、探讨与合作。同时,三地的财力安排专项资金,鼓励、支持并动员京津的各中小学校与河北的各中小学校,志愿、自主地开展“一对一”“多对一”“手拉手”等形式的结亲结对活动。2、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初高中时期学生年龄比较大、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情况,每学期有计划地选派河北的中学生到京津两地的中学进行时间长短不一的听课学习、体验生活,同时选派京津的中学生到河北各地级市中条件较好的中学进行听课学习、体验生活。一方面,开阔河北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的眼界,激励、激发河北中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劲头;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京津的中学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俭朴意识和习惯。
二、高等教育应重点抓好三地高中毕业生公平共享教育资源,使区域歧视得到彻底根除。一是在高校招生指标和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上,对京津冀三地的学生采用差别标准、区别对待的原则,即立足三地不同的教育质量和水平,研究和制定出台在分数相同情况下如何真正体现根据学生实际水平优先录取的标准,确保河北各地学生特别是各县及各乡镇中学的学生,不因出身和出生地等户口、户籍问题而失去自己接受京津优质高等教育的权利。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地教育一体化和教育公平竞争,出身歧视、出生地歧视等现象才能消失。这样不仅有利于鼓励广大农村学生、特别是寒门学子勤奋学习、掌握和改变自己的命运,给河北的农村孩子、农民子女、农家子弟以更多地“破天荒”、“脱颖而出”的机会,而且有利于消除京津学生的优越感,加深他们的忧患意识,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国家配置的优质教育资源“物尽其力”“人尽其才”,真正更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二是高校布局上,合理调整三地的高校分布现状,鼓励京津的优质高校采用租赁、兼并、合作等形式,利用河北各地现有的资源,在冀东或冀西、冀南、冀北、冀中建立校区及其条件较好的周边地级市分校区,切实加强京津优质高校师资力量向河北各校区及分校区的倾斜和流动,带动河北教育、经济、科技、文化的快速大发展。一方面积极、有效地扩散京津的优质高教资源,一方面努力化解京津两极过度“肥胖”、河北各地过于“瘦弱”、区域功能布局不够合理、公共服务水平落差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悬殊,特别是北京集聚过多的非首都功能和“大城市病”,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日益拥堵,大气污染严重,房价持续高涨,社会管理难度增大,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推动京津冀三地的整体突破和协同发展。
三、职业教育应重点抓好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区别对待,使职业教育形成优势互补。针对京津冀三地的不同发展现状和职教基础,把京津两地打造发展成为高职教育的科研创新和培训基地。国家已经启动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京津的高职教育应从适应社会需求和促进自身发展的角度,正视现实,立足其位,高瞻远瞩,明确定位,充分发挥京津教育优势,借力两地的高校、科研机构进一步做大做强高职教育、培训、科研工作,在高职领域争创一流。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把适宜三地农民致富的课题作为京津高职机构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为彻底解决三地“三农”问题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京津的高职教育,还应把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能力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也称为核心能力或普通能力,是指对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一定程度上甚至比专业技能更重要。内容包括:诚信品质、发展潜力、学习能力、团队精神、融合程度、创新精神等。
在河北,则充分利用京津企业外迁的机会,积极发挥河北地广人稀的相对优势,合理布局京津的外迁企业,特别是科技含量较高、能力较强的企业,与河北各地有实力、有潜力、有条件的中职教育机构合作办学,打造三地的中职教育高地,使具有现代培训意识和能力的中职专业特色教育机构呈分散状分布于河北各个地级市及条件较好的县级市,把河北打造成职教学生动手实践和英雄用武的平台。同时,与京津的高职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对应的稳固的合作输送关系,对学业优异或优秀的中职学生,优先推荐进入京津的高职教育培训机构深造。三是重视和支持中高职学生的创业实践,在河北的各中职教育培训科研机构中专门建立中高职学生实习、见习基地,让中高职学生能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特别是让优秀高职毕业生有从事创业的用武之地,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能够一试身手、大显身手、大展宏图。四是将三地特别是河北的农民纳入中职教育范围之内,开展系列专题教育培训,使广大农民都能够掌握一至几种专门技术,以扎实解决三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高农民素质,建设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