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曙光都市工业园成功之路的几点启示

http://www.cndcaheb.org.cn/infodetail.aspx?newsid=7766

    近日,民建唐山市路南区工委组织企业家工作委员会调研组,赴重庆市学习调研。期间,就加快中小企业集成创新、打造企业孵化平台等问题参观考察了重庆曙光都市工业园,听取园区管理部门先进经验介绍,并进行交流座谈。重庆曙光都市工业园,依托城市要素资源和特色工业园区,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以及土地利用集约化、中小企业聚集化、后勤保障专业化,在建设现代企业产业园的同时,全面改善提升了中小企业生产运营环境,成功打造了现代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在加快中小企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探索走出了一条新路。其成功做法与经验,可以为我市培育壮大小微企业“双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十分有益的借鉴。

    一、重庆曙光都市工业园成功打造中小企业集成创新的经验分析

    重庆曙光都市工业园是由重庆曙光都市工业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都市工业园区,2006年9月,由重庆市政府正式命名为市级都市工业园。目前已在江北、巴南、两江新区开发7个园区,建设规模达200万平方米,吸纳中小微企业近1000家,年税收15亿元,解决就业6万余人,在重庆,乃至全国都市工业园行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思想理念超前

    1、“建设”与“服务”同步发展:在十余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建设”与“服务”并重,在为中小企业建园、做好前期规划设计、建设招商的同时,着重突出为入园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通过“十大”服务体系,全面深入服务入驻企业,既改善提升了企业的生产运营环境,也为科技创业、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全面优质的服务,让众多中小微企业进园后即能得以发展壮大。

    2、贯彻“三化”思想:土地利用集约化。推行园区招商,实施园区整合,合理配置产业布局,用最少的土地吸引最大的投资,谋求最好的效益;中小企业产业聚集化。高度重视产业聚集与专业化,通过产业聚集和集群化发展,降低入园企业经营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后勤保障服务专业化。将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作为园区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全方位、全过程、至微至善、超越期望”的十大服务体系。

    3、坚持“三生”理念:强调“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开发初期即对园区进行高水平定位,突破“生产”的局限,充分考虑“生活”和“生态保护”,建设打造生产效率、生活质量和生态平衡相统一的高品质园区。

    4、发挥“三手”作用:经营管理过程中,坚持做好“政府的助手、市场的推手、企业的帮手”。开发上,认真确定政府的产业导向和产业规划,明确政府管理体系,了解地区发展的特征和需求,努力做到项目开发与当地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以及国际发展环境同步;运营上,在重点关注中小企业厂区厂房建设,专门打造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都市工业园同时,特别注重园区软件建设,注重为入园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建设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生态功能相融合的“产城一体化”园区;对企业支持上,提出“赢在服务”、“与入园企业共同成长”,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类服务,解决了入园企业的后顾之忧,入园企业得以专注发展、孵化壮大。

    (二)模式体制创新

    1、运作模式创新:以“政府引导、企业开发、市场运作”为模式,企业开发为主体,政府大力引导支持。在园区规划、招商、政策等方面,政府引导的同时,还给予园区大力支持和全过程管理服务。重庆市政府、江北区政府、重庆市中小企业局等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和意见,积极从各方面为园区建设发展提供服务,解决了园区建设、招商过程中的一系列难点问题,特别是与企业联合组成管理机构,将政府部分权限下放,对工业园进行统一管理,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引导下,积极主动做好政府的助手,园区管理与服务、企业市场竞争力得以不断提升,形成“政府——企业——市场”的良性循环,从而将政府支持优势与市场运作优势有机结合最大化,创造了都市工业园开发运营的新模式。

    2、管理体制创新:创新成立可代行部分政府职能的管理机构——曙光都市工业园管理委员会。该机构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重庆市中小企业局、江北区经委等相关主管部门授牌,由政府相关部门、曙光集团和入园企业三方组成,对园区进行统一管理的同时,代行政府部分职能,为所有入驻企业代办相关审批手续。园区运行中,由曙光集团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做好入园企业的管理与服务。这种由民营园区代行政府部分职能,政府与企业联合管理园区的创新做法,既节约了政府费用和资源,又提高了管理服务效能,最大限度地为入园企业提供了便利,大大提升了入园企业满意度。

    (三)经营管理先进

    1、高效利用土地:园区虽为民营企业开发建设,但不借园区之名,圈占土地,倒卖赢利,而是高效利用土地资源,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坚持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率,通过园区产业聚集,实现“节约、循环、复合、紧凑”。

    2、推行产业集群:在园区规划设计、建设和招商等环节,首先考虑入园企业的产业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相互关联企业及支撑体系,促进企业聚集,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培育壮大了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例如:A区—北岸国际,入园企业为食品加工、物流配送、产品包装等无污染、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B区—港岸国际,园区定位于服装加工、印刷广告、医药商贸等低耗能、有潜力、快速成长产业;C区—海岸国际,依托其紧邻西部最大的内陆保税港——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的独有区位优势,聚集了大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中小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外包等IT产业,以其完善齐全的配套设施、高效便捷的物流通道和现代化、花园式的园区环境,成为重庆都市工业园建设中的典范。

    3、注重后续服务:以“物业管理、金融财务、综合政务、物流配送、人力资源、后勤保障”等十大服务体系作为支撑,全方位服务入驻企业。曙光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以服务中心形式设立,集十大服务功能于一体,职能部门、相关企业集中进驻,各服务体系均在此设置办事窗口,入园企业有任何需求,在该平台都能进行“一站式”办理,避免了业主四处奔波,真正实现“拎包入住”。同时,向入园企业提供能动性、管理性、共益性服务,例如:及时根据企业用人需求,组织职业培训和人事招聘;积极协调解决园区水、电、气、通讯的保障和供给;以现代高端生活小区标准打造美化园区环境……,真正让入园企业省心、放心、舒心,专注于企业发展,没有后顾之忧。

    二、曙光都市工业园经验对唐山的几点启示

    我市市委、市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十分重视,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中小企业集成创新和产业集群化建设。特别是去年,成功入选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今年又将“双创”工作列入市委2017年17项重点工作任务,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在企业集成上,我市目前也有一部分中小企业孵化平台、创业基地、科技中心,部分县(市)区也参考国内先进城市,相继设立了诸如小微企业创业园等产业发展新平台,但总体来看,规模较小、档次较低,囿于提供场地、淡化产业集群,注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服务等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中小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重庆曙光都市工业园的先进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积极引导扶持,保障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重庆市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是曙光工业园成功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建议我市在原有政策支持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对中小企业集成创新及中小企业孵化平台的引导扶持力度。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定位、招商融资等方面,及时跟进,提供必要的扶持引导;在加快平台建设、增强产业集群、优化要素配置、推进技术创新等方面,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的同时,适时出台新的鼓励支持政策,从土地利用、财税、资金等多角度给予政策倾斜,适当减免相关费用,最大限度降低中小企业的运营成本。此外,进一步创新理念,打破固有思维,改变过去一直以来多数由政府主导、国企开发园区产业的传统模式思想,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中小企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与管理,创新中小企业孵化平台体制改革。

    (二)提升现有平台软硬件水平,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提档提速

    目前我市中小企业产业发展平台,有的是由政府引导开发经营的“园中园”,有的是引进民营产业创新建园,这些园区和平台,多为起步建立不久,规模较小,基础较薄弱,档次不高。建议现有园区和平台,突破目前多数只局限于为中小企业提供经营场地的现状,全面提档升级,提质提速。硬件上,除做好常规的路、水、电、暖、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外,大力提高安全治安管理及绿化、美化、亮化水平,建设高品质园区,真正为入驻企业打造一个安心、舒心、放心的投资经营环境,最大限度提高项目吸纳和承载能力;软件上,将“服务”作为园区和平台发展的核心,有效聚合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和第三方社会服务资源,重点推动服务体系建设,从政务审批、创业辅导、技术创新、市场开拓、法律维权等多方面,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以优质高效的服务,确保中小企业“能入园、能留住、能发展、能壮大”。

    (三)推广中小企业集成创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企业是转型升级的主体,长远来看,中小企业的集成创新,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互为借鉴、互为发展、互为依托。建议我市在推进创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快速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化的中小企业孵化平台,积极探索推行中小企业集成创新模式,变“大、散、粗放型”为“小、精、集约化”,即园区与中小企业、园区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集成互构,共同发展。开发建设初期,首先明确产业定位,重点开发集群化、专业化园区和平台,通过不断整合、聚集和扩大发展,逐步提升园区开发主导性,并随着开发进程的不断深入,及时将开发转向服务,形成企业与市场的良性循环,从而释放最大的经济、规模、区位效应,实现以创新模式置换老旧模式,以创新渠道提升企业活力,助力产业结构调整,撬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