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ndcaheb.org.cn/infodetail.aspx?newsid=776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基本实现了国富民强的目标。但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形势依然很严峻。在这里,我们谈一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提出了新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我们党在总结实践经验,反思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的先进理念,也是我们今后发展中迫切应该改善和努力的方向。
党中央、省市各级领导都讲过,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人为本。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的物质文明已极大丰富,精神生活也愈加多样,我们生存的环境却遭到严重的破坏。环境质量涉及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诸如重污染天气频发,雾霾不断侵袭,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污水横流,地表水断流等等。当青山绿水不再,碧水蓝天难寻,人民会满意我们这样的发展成果吗?
当然,现实的状况是多年来发展累积的结果,因此它的治理也不是短期内就能够完成的,同时这项工作的开展也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群体,甚至会牺牲掉一部分的发展成果,所遇到的阻力和困难还是很多的。但是不能因为有阻力、有困难我们就可以不治理。不治理是不行的,不仅人民不会答应,对子孙后代我们也无法交代。因此,我们只能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重新审视和规划我们的发展,走可持续绿色的发展之路。
环境保护涉及的范围广、综合性强,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还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因此,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需要社会各届力量的共同参与,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方能做到“人人知环保,人人做环保”。显然,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社会工程,未来一段很长的时期内,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都将是我们工作中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
一、工业污染治理,不容忽视
众所周知,环境问题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来的,尤其是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问题,是导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做环保不能舍本求末,不抓住工业污染治理这个“大头”,想要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是不大可能实现的。要坚持经济与环境保护平衡发展,限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对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进行淘汰,提高环保准入门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的转变。在这方面,国家也出台了各项法律、规定,制定了各种制度,接下来的工作是要进一步加强落实。
二、注重宣传,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很多人觉得环保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其实不然。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环境中,环保就在我们的身边,可大可小,可远可近。在家里我们可以节约用水用电,出门可以少开车,低碳出行,少用一次性筷子,少用塑料袋等等。看似小事,但是只要环保观念深入人心,能够养成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人人都这样做,产生的效果是极其明显的。广泛宣传,加强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教育,普及生态环保基本知识。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依法行政、守法经营的意识。
三、全面治理,修复生态
多年来的粗放发展导致了我们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雾霾频现,森林面积锐减,水土流失,地表水水质恶化甚至消失,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环境后果。先人讲“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亦即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应该以今人的智慧和技术,来指导进行我们的发展,既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要保护环境,涵养生态,两手都要抓,不可偏废其一。这就要我们当政者和专家学者们,努力找到两者的折中点,找到平衡之道,方为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全社会共同努力,建立“大环保”概念
环保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政府职能,也有司法机关职能,还有一些属于市场调节和个人选择范畴。从“大环保”概念出发,环境问题是由很多部门和团体机构共同来管理的。我们的政府应该完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着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生态环保工作格局,健全和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推进机制,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制定责任清单并向民众公示,明确各主管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真正发挥“管行业、管环保”网格化环境监管作用,营造“人人参与、全民监督”的大环保概念氛围。
五、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工作
农村地区环境的污染程度同样是非常严重的,同时农村地区多是面源污染,区域经济不发达,人民收入水平不高,治理难度较大。有些地区分布着众多小散乱企业,存在污染企业集中的特点。随着村庄整治工作的不断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加上整治建设的原材料成本的上涨,致使整治难度逐年加大。因此,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需要探索建立“财政补助一点、村级集体投入一点、受益农户筹措一点” 长效经费筹措机制,切实做到人员、经费、职责、制度,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展省、市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努力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共同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