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http://www.cndcaheb.org.cn/infodetail.aspx?newsid=8009

    近日,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这本书通过对与习近平有相同经历的知青、当地村民以及同时期各界人士的采访,使我对习近平总书记于1969年至1975年在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的知青历程有了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这本书的每一篇文章细细读下来,都使我深受震撼和冲击,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甚至热泪盈眶。我认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通过阅读此书,可以了解习近平同志在青年时代所处的艰苦环境和成长历程,以及由此对他塑造的坚韧不拔的性格、不畏艰难的意志,铸造的“为人民服务”的情怀,甚至能够了解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制定的各项大政方针的基础在哪里、目标在哪里。

    在阅读本书后,我有四个方面的体会:

    一是艰苦奋斗,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

    几乎每个被采访的人都谈到了习近平同志的“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当时延川县的北京知青有1300多人,而他是这个上山下乡队伍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然而他没有消沉、彷徨,很快融入了陕北农村新的环境,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和挑战,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思想得到了升华,境界得到了提升。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15岁来在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七年光阴,锤炼了他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塑造了他刚强坚毅、敢作敢当的鲜明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

    二是博览群书,提升了他内在的素质。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习近平同志热爱读书,这本书中很多人都提到过。他初到延川就从家里拿着两箱沉甸甸的书;在梁家河生活后,又利用一切机会从家里寄、到县城和集市上购买各类书籍,以致于“炕沿上、铺盖上、枕头边上,全都是书。”他除了工作、吃饭以外,每天都要挤出时间来阅读书籍,即使只点一个煤油灯也要看书到深夜,甚至达到了“世人皆睡我独醒”的境界。雷平生同志在访谈中说到,“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书注重对比分析”、就某一个内容和观点“非常喜欢自己思考”,并且提出“我确信直到今天,近平依然保持着40多年养成的学习习惯,在处理完繁忙政务后继续读书,不断从书中汲取新的精神养分。”正是这种学习态度,使他提升了内在的素质,得以在随后的各个阶段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他的学识、修养、格局,与他在梁家河七年的学习积累有很重要的联系。戴明同志在采访中说:“现在想起来,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塌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定力,需要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三是依靠群众,树立了他心系人民的情怀。

    艰苦的环境使知青们必须跟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融合,一定要依靠他们;而陕北老百姓也对这些知青非常照顾,他们打成一片,互相帮助,逐渐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习近平同志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他一待就是7年。这7年里习近平同志的变化非常大。他从一个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的懵懂少年,成长为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的好后生。正是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完成了自己人生的蜕变,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也建立了与人民群众难舍难分的感情。联想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有最基本的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靠书本和间接知识得来的,而是靠生活在人民群众中,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为人民群众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2002年,习近平同志在公开发表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下了“为人民做实事”的誓言——“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四是敢挑重担,强化了他勇于担当的意识。

    当时,在梁家河的乡亲们中,习近平同志是个“敢说敢做敢担当”的后生。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他勇敢地承担起村支书的责任。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他就让这个贫穷落后的村子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村里人不仅能吃饱穿暖,还可以用沼气做饭和照明,有灌溉井,有铁业社,有缝纫社,有代销店,有磨坊……原来一到青黄不接时就全村出动去乞讨的贫困村庄,在他的带领下,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为人民群众做实事是他始终不渝的信念。对于习近平同志来说,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早在陕北7年里,在和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挣扎着生存的普通老百姓牵手共度时艰中,就油然而生的、铸入血液中的信念。习近平同志当选党的总书记后,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根子就在他对基层群众和基层情况的了解上。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回到阔别已久的梁家河时,受到村里人的热烈欢迎。他四十多年如一日,心里想着老百姓,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受到群众的爱戴。张卫庞同志在采访时说道:“过去,近平当我们村支书,我们有干劲、有奔头;现在,近平当全国人民的主席,当全党的总书记,我们更有拼劲、更敢闯了。近平在拼搏,我们也在拼搏,大家都努力嘛,咱们这国家肯定越来越富强。”

    梁家河的经历可以说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的开端。他曾经讲道:“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联想到我在2015年下乡扶贫的经历,让我感受到只有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才能真正了解了人民群众的疾苦,知道他们最需要什么;只有找到问题所在,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只有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习近平同志从最基层的村支书干起,从为人民办好事的具体实践做起,不断扩大实践范围,不断深化实践层次,不断在实践中夯实自信心,并把这种自信心提升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并把这种自信心提升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可以说,7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

    综上所述,习近平同志到中央工作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表现出来的为民情怀、求实作风、稳健风格、非凡气魄,我认为都可以从他在陕北7年的插队历练中找到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道路有着坚定的方向和坚定的认识,这就是毫不动摇地走中国自己的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21年即将到来,中国共产党将会迎来百年诞辰。同时,全面小康社会即将建成,中国历史即将登上崭新的阶段。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凝心聚力,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