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绘钟馗 丹青言心志

———记民建会员、书画家李泓甫


2李泓甫在人民大会堂-1.jpg

 

民建会员李志国,笔名李泓甫。1971年出生,河北省承德市人,自幼爱好绘画艺术。曾在各种艺术类学院进修和学习被长城网,河北和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提名为最关注的中国青年画家之一,热衷于古代人物画的学习以创作,参加各种书画大展笔会,曾多次获奖。李泓甫是中国书画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将军书画院名誉院长,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香港国际华人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收藏协会会员、中国翰林院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诗书画协会会员、中国民族艺术家联合会会员、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河北省工艺美术研究院院士。

2004年10月,其作品《秋之景》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河北省美术作品展览;2006年11月,其作品《生机》入选庆祝河北省第七次党代会召开美术作品展;2008年参加了市工会职工书画展;2009年4月,其作品《醉秋》入选第二届中国当代著名花鸟作品展;5月作品《花鸟》在战国名相故里,大唐牡丹圣地全国书画大赛中获奖;2010年参加了东方之冠全国书画美术作品展,同年参加了东方之冠全国书画美术作品展;2012年参加了灵璧钟馗文化艺术展;2015年参加了人民大会堂河北厅,名家书画展。

李泓甫儿时最向往的职业是厨师,因为他小时候看到承德宫廷御厨的后人弘扬八珍御宴和宫廷菜系里的精美雕刻。一盘盘造型优美的食品,如同精美的艺术品一般,小的小巧,大的磅礴,花鸟人物栩栩如生,表现形式各种各样。从那时起,李泓甫开始了懵懂的雕刻。刻萝卜仙人,刻西瓜牡丹,刻葫芦器皿,刻苹果山水……刻石、刻木,后来他又开始刻印制章,从此便打开了通往艺术的大门。

 

                  初学艺术 深研造像

 

     有一次,他被达摩乘海东渡的精美中国画所吸引。为此,他反复精心雕刻了数百尊达摩东渡的蔬菜雕件,让人看了爱不释手,不忍吃食。很多朋友看到后极为欣赏,便让李泓甫用木石刻出来,用毛笔画出来。启蒙时的美术老师告诉他:“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运墨而五色具”,又有浓、淡、干、焦、湿、白等六分。后来,又有美术老师告诉他: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为了深入理解这些技法和名词、掌故,更是为了调墨设色,年少的李泓甫多次远赴北京在香山碧云寺的罗汉堂,根据五百罗汉塑像学习画功、雕工,学人物比例、表情、衣饰。又在承德普佑寺等处,多次研习夹纻法造像,有时游客误认为他是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回到家后,自己用纸壳、桦木塑成模型,打泥草成形,再裹上纱布填泥修补,去胎后再雕刻、彩画、涂漆,经过数百次的反复实践,几乎走到了绝境时,最终在承德市文物局古建处的一名老师傅的指点下,成功再造了“干漆像”。所作佛像线刻温肃,柔和逼真,动作形态恰到好处,把造像所蕴含的慈祥和睿智表现得淋漓尽致。古建处的老师傅十分满意。

后来,李泓甫仿佛一度进入到了佛的世界。在缤纷的造像、绘画中,他得到了艺术的滋养,但是他初期临摹的造像表达不够完善,对于慈悲像和愤怒像来讲,表情拿捏是一大难题。为此李泓甫经常光顾小吃摊点、去菜市场、商贸大厦,只为捕捉过往人物的表情,记录那一鲜活的时刻。有一年,他与朋友一起到了距离承德很近的乌珠穆沁草原,在那里他得知清代有一名叫“工布查布”的蒙古王公。这位王公精通藏语、汉语、梵语、蒙古语,他在章嘉国师的指点下,以藏文译本为主,用汉语翻译了《大藏经》中的《造象量度经》(即《开示佛像纵广平等如 无节树相制名称经》),进一步系列地介绍了佛造像、绘画方面的比例关系和造办法则。李泓甫如获珍宝,他把这部书称为“印刷版的敦煌”。从此他盯上了《造象量度经》,在成千上万次的临摹后、参画中寻找到了灵机。随后,他又查阅大量有关清宫“六品佛楼”密宗佛造像的资料,收集一系列“见肉泥金”造像图册、照片、研究著述。又研学了东印度、尼泊尔、斯瓦特、克什米尔等几个艺术流派的造像和绘画,深入学习了噶玛嘎孜唐卡画派和勉唐派唐卡画派的仪轨、构图、技法。在藏传佛教愤怒像中的多面多臂或异类身,坐、立、舞等各种姿态造像的比例和表现形式方面有了心得,并在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中汲取了重要的艺术营养。

 

                描画钟馗  气运自成

 

在一次赴外省学习培训和写生活动中,李泓甫看到了一幅知名画家所绘的《达摩东渡》,再次激励起他描绘人物的兴趣和爱好。

    为此,他以达摩为蓝本,再次作画。但怎么也突破不了,在艺术和激情陷入瓶颈时,一次朋友说:你要想画画,画好画,就得除了心中的束缚,自然洒脱才可以。

    李泓甫常常琢磨:什么是自心的束缚,怎么做才是自然洒脱。在他坚持绘画的十年间,墨色和线条见证了那个时期的热情和颓废,放弃和希望;那十年,是李泓甫从少年到青年的十年,也是人生艺术最低谷的十年。叠加事业上的坎坷,让他再次领悟人生的不易。从此他的线条、墨色更具代表性,可以说是一种心声的表达。

有一次去南方观摩,在一个陈列有数千精美作品的展览厅内,他看到了《钟馗打鬼图》。只是凝视画中人物的双眼,他便被深深吸引。一时从钟馗的双眼,他穿越到了《造象量度经》所绘愤化身造像中的愤怒表情和刚劲的姿态。瞬间,他的双眼便勾勒出无比的大畏怖形象,那一刻他与之融合,时间和空间完全消失了。

随着幅成功的画作备受好评,李泓甫突然觉醒了:难道这就是我的艺术,我的终点吗?

在一次次反问自我的时候,他发觉到骄傲、名利、赞扬、金钱正是驱使自我的束缚,原来内鬼在这里。当李泓甫找到自心的束缚,成功的突破了它。此事以后的若干年,钟馗成为他的朋友,成为他画中的典范,经年累月的绘画和提升,让钟馗成为李泓甫的代名词,成为人们竞相追求的艺术。

 

              螽斯鸣画  艺术创新

 

许多年后,还有一些知交故友很惋惜那幅画作。而此时,李泓甫只是报以浅浅的微笑。

最近十来年,许多人都知道李泓甫有一个雅好就是养蝈蝈、养蚂蚱、养蛐蛐,甚至养蜻蜓。

一次品茶时,有人读道: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诗经》中的《国风》有《周南·螽斯》篇,这是先秦时代的民歌,祈求多子多福。如果把这首诗,视为一幅画,那将是多么美丽安逸的画卷。

承德是八旗子弟遗风较重的城市,老承德人爱遛鸟、滑冰、养蝈蝈。这也给李泓甫提供了艺术便利。从此,他以饲养蝈蝈为趣,每天用7-8个小时静静地观察它们的习性、动态、形状。久而久之,眼前有物,心中有画,笔墨勾勒,便出就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丹青道品 感悟人生

 

李泓甫书画作品强调技法在心法统摄下的整体性,从形到意无不悉心揣摩,着眼从气格、气度、气脉、气息等角度综合审视,书风凝重、雄浑、奔放、高古,不激不厉,从从容容,笔笔不苟,没有躁动、粗野,只有安闲、静逸。为人谦和,气质优雅,善结人缘,丹青自有道品,所绘能悟人生。

他的书法富于画意,甚至是像画一样描绘出来,而他的画又像书法,书中有画,画中有书,书和画达到了较为完美的结合,他往往用书画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抱负,抒发一种意境,一种恬适,一种风格,他笔笔不闲,又笔笔自然,清新简约的画面空间,让人不禁想到一句诗词,墨多方知白可贵,笔繁悟出简为真,在简简单单的字幅中,饱含哲理,寓意深远,看后让人心性纯净,情趣盎然。用业内人士的话讲,“弹指惊风雷,挥毫动风云 ,堪称当代大家风范”。

     李泓甫经常说:“我画的钟馗怒目猛烈,意在驱人心之鬼,告诫世人不要陷入骄傲、愚蠢、自欺、欺人的内鬼世界中,要以信心和猛力走出自我的泥泞,最终享受和谐、快乐、友好的环境。我画的昆虫,以小见大,从细微处让人体会一虫一草,皆有生命,如果只顾自我,忽视其他是不正确的。文化有道统,书画亦有道统。我所理解的道统是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我们应该坚定信念,保持信心,以和谐友好、共享欣赏为蓝本,绘出新时代的美好,绘出新征程的前景。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70周年。李泓甫深情地说:新中国成立70年,为艺术和创作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氛围,培育和再造了一批又一批艺术家和艺术成果。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比不得的,这个时期可以用传承、发展、弘扬来形容;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更是把民主、文明的风尚吹向艺术界,团结并影响了一批又一批艺术家,这个时期可以用激情、感动、和谐来赞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给新时期、新艺术增添了腾飞的双翼,中国艺术已经成为时代的符号,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组成。这个时期可以用多元、正能量、新风尚来比喻。

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李泓甫表示将进一步发挥艺术想象结合古典技法,描绘出心灵内在的情感,歌颂祖国好,歌颂人民好,颂扬劳动,讴歌发展,以此感恩祖国,回报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