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多党合作70年

———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理论研讨会征文


2019年,一个特殊的年份。它不仅仅是新中国建立70周年纪念,也是人民政协、多党合作制度确立的70周年。

回望过去,铭记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走过了风风雨雨的70年。

一、多党合作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在望,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为了迅速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高瞻远瞩地发出了影响深远的五一号召,倡导构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不仅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传承,而且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创造。

五一口号的深远意义在于传递这样一个信号,只有实行真协商,保障真民主,才能让政党政治回归本真状态;各民主党派只有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道路,才能真正建立起独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

在政党性质上,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这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得以长期存在的阶级基础,也是我国新型政党关系能够经受历史考研的根本原因。

近代中国的主要政治矛盾以及由此而来的反帝反封建政治斗争,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广泛深厚的政治基础,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政治斗争则提供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淬火过程。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过程中,因为半封建势力和半殖民地势力在政治上的联盟使其在力量上过于强大,从而造成了一种各种反帝反封建势力必须进行联合甚至是必须组成联盟,才有可能获得反帝反封建斗争胜利的环境,即使是革命性最坚决的政治力量也不能仅依靠自己的斗争就能战胜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体。中国各革命的阶级、阶层和政治集团在日趋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不仅逐步地自觉组织和团结起来,而且阶级联盟、政党之间的协商与合作也逐渐地发展起来,还在实现共同政治目标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种制度性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并在协商建国的过程中完成率政党制度的历史建构,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新型政党制度。

共产党不仅从政治上、组织上帮助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而且从生活上、精神上也给与力所能及的关心。建国时期对于民主党派何去何从的问题,毛泽东根据当时我国政党构成的实际情况,认为民主党派整体上市有利于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的,所以他们不能莲花出水有高低,而应该采取团结合作的方针。政党政治是现代社会的主要运作方式,政党之间的权责关系和制度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为了保障绝大多数人民都能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就必须实现国体与政体的最佳平衡,必须由一种新型政党制度与之相匹配。新中国成立伊始就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召开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民主党派主要领袖、无党派人士以及社会贤达,大多被吸纳进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各级机构,协商民主成为建国时期的政治常态。在成立之初所制定的《共同纲领》也发挥了治国理政的临时宪法作用。

多党合作思想包含的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地位以及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既综合考虑了地方和名族的实际情况,又兼顾了各个阶层和界别的不同诉求,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共同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它是与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都是这个国家历史文化传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上期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符合中国基本国情、传承优秀文化基因,有利于求得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中华名族的核心价值观。

二、新时期多党合作制度的新表现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我国的多党合作事业迎来了极为广阔的舞台和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多党合作方面的重要论述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多党合作,怎样坚持和发展多党合作这一时代课题作出了系统回答。新型政党制度、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参政党、“五种能力”建设、制度效能论等内容,着眼于新时代多党合作实践的现实需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对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理论的传承与创新,为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的深度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新时代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多党合作方面的重要论述的鲜明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立足新时代,面对治国理政的新形势、新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多次强调多党合作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关于多党合作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部署,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推动了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的深入发展。

“新型政党制度”在制度设计上坚持原则性与开放性的统一,有效回应了中国政党制度本身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问题,彰显了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本质要求。该制度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参政党的角色定位做出来明确的阐述,其蕴含的领导机制、整合机制和协商机制是现代国建建构不可或缺的政治制度。这一新型政党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化中国化方向,着眼于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提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向实践开放,既遵循政党制度发展内在规律,又摒弃西方制度至上思维,融入共同体的理论建构;该制度坚持科学化和民主化的统一,牢牢把握政党制度现代化脉搏,既有效拓展了政治参与渠道,又形塑了新型社会团结机制,提升了国家治理有效性。

以上各方面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理论的本质要求又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从根本上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标明了新形势下对民主党派角色和性质的科学定位,也是对新时代多党合作性质定位的鲜明阐释。

新时代多党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着力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最广泛的社会力量,促进中国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新时期民主党派应发挥参政党作用

进入新时期,民主党派应“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

民主党派要更好地发挥协商治理的功能,就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全方位提升能力素质。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参政党“要把参政工作做好,也要不断提高本领”。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要求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的“四个建设”,推动民主党派的持续健康发展。首先,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的思想建设。只有通过有效的思想建设,使广大民主党派成员鉴定理想信念,才能更好提升政治把握能力,提高多党合作的能力和水平。要集中解决一些民主党派成员信念不足、思想基础不牢等问题,及时回应他们在思想上的困惑,常补精神之“钙”,增强多党合作责任感。其次,进一步健全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组织延续性是现代政党的显著特点之一,只有通过有效的组织建设,民主党派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要集中解决组织力不够、结构不优、“多数事务由少数人承担”等问题,进一步提升民主党派的组织力。再次,进一步完善民主党派的制度建设。增强宪法法律的执行力度,以党派章程和政协章程为依据,集中抓好相关具体制度的整理完善工作,提升自身制度体系的科学性、协调性和统一性。要把完善制度、学习制度、执行制度结合起来,使制度建设贯穿于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全过程,为民主党派履职提供坚实保障和明确路径,提升民主党派运行的制度化水平。同时要注重非正式制度的运用,传承好民主党派的优良传统,使其在正式制度运行中起到重要补充作用,提升制度认同感。最后,进一步提升民主党派的领导班子建设。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对于参政党自身建设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时代的国家治理任务繁重,发挥多党合作效能需不断健全和完善多党合作的参政议政机制,要“找准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积极开展批评监督,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反映真民意,发现真问题,提出好想法,找出好对策,真实反映治国理政问题和声音。发挥专业优势,使得参政议政更好为科学决策和政策执行服务,把新时代参政议政提高到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