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作为一名农学博士和教授、一名农业科研人员,始终坚持努力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科技,聚焦蔬菜绿色发展,真诚服务“三农”。由于几十年的服务“三农”和科技扶贫,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现兼任河北省蔬菜学会常务理事、邯郸市蔬菜学会常务副会长。作为民建会员,先后任民建中央农业委员会委员,民建河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民建邯郸市市委委员。作为农业战线和教育战线上的科技工作者,指导参与地方高新技术与特色产业取得的效益明显。
一、功在于勤,把握科研动态和方向
工作中不断要求自己,以勤奋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研究,从实践中掌握科技,创新科技。从事设施蔬菜优质高效栽培与无土栽培的教学与科学研究以来,先后鉴定出温室黄瓜和茄子耐盐砧木品种及耐盐蛋白,为设施蔬菜抗盐性栽培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优良耐盐砧木。先后主持省国家级、省市科研项目20余项,获科技进步奖7项,发表论文30余篇,编著《蔬菜栽培学》等书籍20余部。
在蔬菜高效栽培和循环农业研究中,2019年获国家220万元的科研资助,重点研究和开发了北方地区设施蔬菜棚室结构优化和智能化研究,开发的装配式水模块主动蓄热日光温室和盖苫大棚,解决了北方地区土地紧缺和能源匮乏的问题。开发的智慧农业、无土栽培等标准化技术,将农机和农艺完美结合,推动邯郸乃至河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建立的土壤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重点学科和研究所,围绕农业生产上土壤污染的而重要问题,与硅谷公司等企业合作,联合研发智慧矿山生态修复、设施土壤连作障碍和盐碱土壤生态修改的系列研究。
二、发挥专业特长,积极投身服务“三农”工作
为增强自身技能,多年来,在教学的同时深入生产第一线,了解目前农业生产情况,并用自已所掌握的知识服务于农业生产。真正做到了将教室搬到了村里,将实验室放到了田间,将服务做到了农民的心头,也为区域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邯郸、邢台、石家庄、山东等地通过讲课和下乡培训,帮助当地建起了多家育苗工厂和现代农业园区,推广的蔬菜工厂化育苗促进了传统育苗方式向现代化育苗方式的转变,架起传统育苗方式向大型工厂化育苗方式过渡的桥梁,加快了服务农民的步伐。在培育优质蔬菜苗木时,先后引进蔬菜新品种100个,推广新技术30余项,使农民增收30%以上。在生产上推广蔬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重点在邯郸滏东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和成安县建立无土栽培基地,避免了传统土壤栽培带来的盐渍化障碍,还减少了农药用量,把有机农业融入无土栽培,为无土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在鸡泽辣椒、馆陶黄瓜、肥乡洋葱、永年大蒜、经开区拱棚蔬菜分别建立了科技示范园,为邯郸特优区建设提供关键的技术服务和政府的政策决策。近年,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扶贫培训等形式,培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科技特派员、致富带头人和贫困户等多种途径,大力推广普及了设施棚室蔬菜高效栽培和无公害栽培技术,帮助菜农掌握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建造技术、设施蔬菜的嫁接技术、育苗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技术,累计培训达20000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立足岗位,不断提升民主党派的社会服务水平
作为民建中央农业委员会委员先后到云南、河北丰宁进行扶贫调研,并对当地农业绿色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担任民建河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期间,牵头组织了河北省鹿泉高效农业和科技扶贫调研、邯郸循环农业和休闲农业调研等重点项目。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以“新农科”建设为背景,强调现代农业与智慧农业、乡村振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设施农业产业集群并举的新农科理念,促进科研与科技成果转化和“三农”科技服务。
成绩是值得自豪的,但与新时代一名高校教师的使命、一名农业科技人员的担当、一名民主党派干部的责任相比,自己仍存在许多不足和较大提升空间,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将进一步正视自身的不足,不断加强学习,采取有效措施,夙夜拼搏,砥砺前行,为建设美丽河北、建设现代高水平大学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