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新情怀


  我虽没在启新工作过,但对启新水泥厂的印象,却在我的心目中扎下深深的“根”。毫不夸张地讲,启新情怀在我人生之路上,曾“创造”了几个“第一”,烙下磨灭不掉的印记,至今难以忘怀。

我姥姥杜氏,姐妹三人。我二姨姥——即姥姥的二姐,嫁到唐山西南的袁各庄。小时候,姥姥曾带我去过,但姨姥家姓什么,我忘了。但我知姨姥的闺女——我大姨(因我姥姥只生有一儿一女,故将其姐所生之女,视为亲生。因此我们弟兄将“表姨”称之为姨),嫁到邻近的郑各庄熊氏家。我姨夫是启新水泥厂的老工人,若在世的话,年龄肯定超越百岁。姨夫叫啥名字我忘了,但他的老家——郑各庄,我同二表兄熊宏泽和表弟熊宏祥去过。大表兄熊宏斌原是启新水泥厂职工,共产党员。后来,因工作需要,调往保定某军工厂去任职;表兄熊宏泽后来在启新的车队当汽车司机……

1952年夏末,我们由唐山乔屯(开始在扶轮街居住),刚搬迁到姥姥家村庄立足不久,妈妈突然患病,住进了位于东编街——启新职工医院。父母把我和二弟,安排在姥姥家看护。姥姥家位居开平城北,是有名的湿地村落。该村不仅河渠沟坑溪多,而且鱼蝦、莲藕、菱角、荸荠,以及曲菜、苦菜、马齿苋、野芹菜等,各种野生鱼类和野菜特多。五谷杂粮及水(旱)稻自古有之。

当时,土地还没入社(刚有互助组)。这天夜晚,因弟年龄小,又没离开过妈妈,故哭闹不止,直至午夜。此刻正值盛夏,凑巧又是连阴雨,庄稼被泡在了水里,大舅除惦记自家庄稼“受淹”外,还被外甥的哭闹弄得挺熬心。不时跑到屋外观看天象,又不断进姥姥屋哄劝外甥。如此折腾,害得舅父母一家,谁都没睡好觉……

午夜时刻,大舅心疼外甥,同姥姥几经商量。建议姥姥,让他将外甥连夜送到唐山的大姨家,免得外甥哭闹出“火(即得病)”来,再添麻烦……

姥姥终于点头答应。

于是,大舅找来蓑衣和雨布,以及用高梁秸秆皮,编制的凉帽等雨具。首先,把我先“武装”起来,戴好凉帽,披好油布,穿好胶皮鞋(在陶瓷厂做工的父亲刚给买不久);隨后背起外甥,用布袋兜网、捆绑好,刚滿三周岁的胞弟。大舅披好蓑衣准备出发时,姥姥和舅母一再叮嘱,路上多加小心,保护好两个外甥的安全。大舅满口答应。我们一行三人才冒雨上路,直奔唐山启新工房大街……

大舅,当红军时改化名于再海,清宣统年生人。1934年,参加了由本市梁各庄村人、时任红军便衣队司令的杜有存(部队整偏后,任冀东红军十五纵队参谋长)——叔伯舅,领导的革命队伍。1938年杜有存牺牲后,于再海被冀东军区司令员李运昌,编入司令部所属的警卫排,任手枪班班长。1943年春,在护送李司令去“京西”开会途中,与侵华日军遭遇。战斗中,于再海为掩护首长和部队,头部中弹当即昏死。后来,被当地掩埋烈士“遗体”的武装民兵群众救出,经抢救生还……

大舅背着弟弟,带着我,从姥姥家出发,一路不断叮嘱我、鼓励我:男子汉要敢于面对困苦,走路多加小心……我当时已读书,明白大舅的良苦用心。于是,我特听大舅话,紧盯大舅脚步前行,没让大舅操心我的安全。我们冒雨走过陡河石桥,急奔在马家沟至唐山的土公路上,直达三十里外的启新工房。当我们一大二小,平安顺利到达目的地时,天已亮,雨也停。虽我大舅汗(雨)流满面,浑身衣服湿透,但大舅见到大姨,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姨姐弟俩说过家常话后,大舅怕姥姥和舅母惦念,急着想要返回。但是,大姨坚决不同意!并立即动手炒菜做饭,并烫了壶酒,为大舅驱寒消乏……

此事让我难忘:第一次体会到“娘亲舅大”的内含;深知“亲情之伟大”;亲身感受到八路军军人风姿,传统和作风……

上世纪五十年代,某年盛夏。

我趁学校放暑假的机会,和姥姥一同串亲,到启新工房大姨家小住。

一天,姨夫下班回家,高兴地对我和二表哥说:“宏泽,吃罢晚饭,你带效来到厂俱乐部,去看电影吧。”“姨夫,宏祥弟去看吗?”我问。“他这次就别去看了。”说罢,姨夫笑着看了看老儿子,表弟听话地摇了摇头,啥话也没说。接着,姨夫又说,“今天,俱乐部首演抗美援朝的片子《上甘岭》,这次电影票相当紧,工会发的票是有计划的,是同班工友知咱家来了亲戚,特意将他的票给了我。”我听后很受感动……

我不仅是第一次在启新俱乐部看电影,而且还是第一次,从姨夫和其工友“让票与我”的事儿上,体会到解放后的人们,“不粘亲,不带故”的工友的友谊之情,为长大后搞好学友、战友、工友的团结,树立了学习榜样……

还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次暑假,我又去启新工房的大姨家住。在这里,我正好赶上电影制片厂,拍摄关于“红领巾”的片子。第一次看见红领巾,给“最可爱的人”敬礼,看见红领巾给上年纪的“路人”做好事儿……这不仅是我第一次看到拍电影“片断”过程,对我启发教育甚大,开拓了大脑思维和开阔了眼界;而且,因那时我己是校少先队中队干部,并已学会理发。所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回到家后,拿起理发推子,开始给同学和长者们义务理发……

1957年一个星期日,我和二表哥宏泽去逛新华书店,正巧遇见长正著《夜奔盘山》一书出版发行。此刻,从小不爱乱花钱的我,就爱看书(包括小人书)。当我看到本地作家长正老师写的“抗日体裁”书后,马上捣出做工的父亲给我的零花钱,购买了一本……因受书中主人翁革命理想教育和本市作家长正老师的影响,从此立下志愿:长大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家卫国;并“梦想”学习长正老师当作家……长大后,我从唐山六中“携”笔从戎,光荣应征入伍;并在部队开始业余文艺创作——“爬格子”至今。退休后,仍缀字成文,笔耕不辍,“不待扬鞭自奋蹄”……

几十年过去了,然而,启新情怀却牢记不忘,抹不去、扯不断,像演电影似的,时常映现在脑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