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创立,始于爱国。自1945年12月16日在重庆成立以来,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建设新中国、十年徘徊、改革开放一路走进新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内涵、不同的特点和表现。不变的是七十五载风雨兼程,同舟共济,肝胆相照,是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和爱国情怀。
民建成立之初,便在成立宣言中鲜明地提出“世界要和平、国家要民主、经济要发展、教育要普及、文化要繁荣”的政治主张,充分表明民建自诞生之日起,就把自身的事业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民建的先辈们一步一个脚印,怀揣着经济界人士和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感践行着民主党派的职责。胡厥文提倡实业救国,他和黄炎培等人发起组织了工商业界自己的政治团体——中国民主建国会,以争取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他们团结爱国工商业家和有联系的知识分子,配合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和平、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而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民建人包达三拒绝出任伪上海特别市实业部部长,宁可变卖家产度日,誓不投敌;丁佐成宁可关闭工厂,也绝不为日军效劳,决不做汉奸;"猪鬃大王"古耕虞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将猪鬃源源不断出口美国,换回战时急需的外汇和物资,支撑起中国抗战的财政命脉。
新中国成立伊始,经济百废待兴。民建会员积极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刘靖基将价值100多万美元的瑞士新纱锭从香港运到上海投资办厂,发展生产;吴羹梅早在1949年就将中国标准铅笔厂与哈尔滨企业公司合营,创办公私合营哈尔滨中国标准铅笔公司;猪鬃大王古耕虞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三天就向周恩来总理表示,愿把四川畜产公司和几千万美元的公司及个人财产一并交给国家等等。诸多民建先贤他们将自己的荣辱与民族兴亡紧密相连,将自由、和平、民主与团结的思想,将实业救国的行动播撒在中国大地。
民建爱国志士、工商界人士、知识分子群贤毕集,与中国共产党携手造就了一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成就了一部从旧中国到新中国前进的历史。
解放战争期间,民建成立伊始,会的政纲中专门指出 “经济须以科学为指导,而以社会为基础,始能迎头赶上,利及全民”。民建与中共亲密合作,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黄竞武等民建精英在坚守革命工作中惨遭反动派杀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民建紧紧围绕“民主与建设”的政治宗旨,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积极参与建设新中国,为国家的经济复苏、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后,民建响应时代的号召,将政党基础由原来的民族工商业者及其有联系的知识分子,逐步扩展为企业管理、经济研究、中介组织、非公经济等经济界人士,努力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积极推动和参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改革开放初 ,民建采取多种措施振兴实体经济。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从时代和国情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为人民谋福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目标。民建充分发挥协商机构服务的优势作用,着力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进共识和团结,切实增强服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
“党派今何似?长松附茑萝。百年生死共,痛痒共搔摩。”民建前辈胡厥文写的这首《长期共存》五言绝句,短短20字,爱党之情、赤子之心跃然纸上,真切表达了胡厥文等民建人与中共肝胆相照的诚挚感情。忆往昔,黄炎培、胡厥文、孙起孟、成思危等民建历届领导人和广大会员长期坚持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不渝地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跟共产党走,这既是民建的光荣传统, 也是民建的根本原则,更是民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能够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发挥特殊作用的根本保证。
新时代的中国,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大力弘扬七十五载民建一辈辈会员形成优良传统。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合作初心,同心同德,继续携手前进,亿万中国人民一定会迸发出更加磅礴的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