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对”的几点启示



毛泽东和黄炎培的“窑洞对话”,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史中一段让所有人都要注目深思的文字。在民建成立75周年之际,我们重温“窑洞对”,在缅怀民建先贤的同时,传承民建精神、砥砺奋勇前行。

一、窑洞对话的历史背景

1945年春夏之交,抗日战争胜利曙光已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对战后中国政局走向作出构想,国共两党之间关于战后中国前途与命运的政治谈判由僵持而陷于停顿。4-6月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毛泽东主席作了《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主张召开国民大会,成立正式的联合政府,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6月,黄炎培认真阅读了《论联合政府》后联合左舜生、章伯均、冷遹、褚辅成、傅斯年、王云五共七人联名致电毛泽东、周恩来,表明他们有意访问延安的愿望并接到毛泽东、周恩来的复电,蒋介石在面见时表示同意,1945年7月1日,国民参政会六位参政员开始为期5天的延安之行。在延安,黄炎培一行对这里的军事、生产、教育、医疗、金融、生活等方面都用心观察、访问,对延安的精神风貌、物质生活都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黄炎培等六人在延安访问期间,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王若飞等连续举行三次共10多个小时的会谈,就国事问题广泛交换意见。7月4日下午,毛泽东邀请黄炎培和冷遹到延安杨家岭他家住处的窑洞里作客,谈古论今,窑洞对话即产生于这样的一种时代背景之下。

二、窑洞对话的内容分析

1945年8月10日,黄炎培在重庆出版了自己著述的《延安归来》,记述了窑洞对”的内容:在黄炎培一行即将从延安回重庆的头天晚上,毛泽东问黄炎培在延安的感想如何?黄炎培说道:“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史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下,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窑洞对话讲了几层意思:其一,创业时的聚精会神,其兴也勃焉;其二、守业时的逐渐懈怠;其三、久而恶劣风气养成;其四、逐渐人才凋敝、艰于应付;其五、控制趋弱;其六、最终人亡政息,其亡也忽焉。其七、中共执政后能否找到“新路”,跳出历史率(律)。

而纵观中国历史,长的王朝几百年,短的几年,无不是由盛世转为衰败,周而复始,跳不出先兴后衰的周期率。

三、窑洞对话的几点启示: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七十多年过去了,“延安窑洞对话”言犹在耳、振聋发聩。“周期律”的考问,留给共产党人诸多的思考和警示。2012年1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登门走访8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时,谈到了毛主席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律的一段对话,总书记说:“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1.统一战线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法宝

毛泽东荡气回肠的回答,让处于彷徨与选择之中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具有了认同感,看到了对国民党更加疏离。1948年“五一”口号一经发表,就得到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联合致电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盛赞“五一”口号,赞同召开新政协,赞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从而为中国共产党争取了重要的同盟资源,为中国共产党最终夺取国家政权争得了人心和舆论。

窑洞对话对巩固和加强统一战线,实现民族复兴仍有借鉴意义。用窑洞对话精神指导统一战线。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宗教界、海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代表组成的统一战线,需要亿万人民的共同奋斗,需要同心同向。窑洞对话请进来,宣传出去的做法值得借鉴,要把对我们不理解、理解不深的民主人士,请进来,看一看,讲一讲,增加我们决策、政策的透明度,让他们走出去后谈切身感受,比我们的宣传更有感召力、说服力。

2.民主监督是打破周期律的最有效途径

听了黄炎培的一番话,毛泽东坦然回答说:正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富贵不佐三代”,也包含了先生你讲的这些道理。我们共产党已经找到了新路,能够跳出这个历史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70多年前在“窑洞对话”中所谓“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和“人人起来负责”,仍是解决中国目前许多政治问题的关键。

当苏共这样一个有着90多年建党历史和70多年执政经验的老党、大党在一瞬间垮台的时候,全世界人民都感到万分震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教训表明,无产阶级政权变质不仅存在着可能性,而且存在着现实危险性。证实了“窑洞对话”的历史预见性。

窑洞对话对跳出周期律有警钟作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要跳出政权兴亡周期律,归根到底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保持共产党清正廉明的政治本色。各级党政领导要认识和接受民主党派的监督,提高接受民主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做到闻过则喜,从善如流。

在与黄炎培的对话中,毛泽东将无产阶级政权跳出兴亡周期律的希望寄托在“民主”基础上。在黄炎培看来,“这话是对的”,因为“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把民主来打破这周期律,怕是有效的。”在反腐倡廉中引入民主监督,巩固反腐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这一重大论断,为完善政治参与、形成广泛共识、实现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方法和基本路径。发挥民主党派民主监督职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需要,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需要,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

3.家国情怀是知识分子报效国家的根本途径

1941年,黄炎培发起中国民主同盟并任第一任主席;1945年创立中国民主建国会,任第一任主委。1945年,褚辅成、黄炎培、冷遹、王云五、傅斯年、左舜生、章伯钧七位已是国民参政员,黄炎培还是著名的教育家。面对国家前途,联名致电毛泽东、周恩来,表示希望访问延安,为两党谈判搭建桥梁。回重庆后黄炎培闭门谢客,由自己口述,夫人姚维钧执笔写出《延安归来》。当发行单行本遇到国民政府审查通不过的问题时,黄炎培一不做,二不休,也不送审,就直接印刷发行了。这本书出版当天,政府就出动人马四处搜查。黄炎培与朋友们即以《延安归来》为契机,发起了一场“拒检运动”。在重庆媒体界的压力下,当年9月30日,《中央日报》发布了《出版检查明日废除》的消息。这些都需要巨大的胆魄与政治勇气,没有家国情怀的人是做不到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是一种对家和国的热爱,是一种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已经潜移默化为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柱。

民主党派成员主体是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精英,是名符其实的“人才库”、“智襄团”。民主党派要有胆量,不怕得罪人,敢于讲真话、谏诤言。要有正气。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的角度去发现问题,从民主党派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国家发展大局的角度去查摆问题。

家国情怀,实际上就是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追求的是学有所用、报效国家、奉献民族的大爱情怀。强调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国是家的延伸和拓展,家和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只有融入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知识才会发挥作用,抱负才会得以实现,情怀才会有所寄托。初心不改,大道同行。

作为新时代民主党派成员,我们要以民建老一辈领导人为楷模,继承弘扬优良传统,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浓厚的家国情怀务实履职、积极建言、真诚献策,不断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